
大桥村通过发展水产养殖,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

家家户户住小楼,门前是微菜园,大桥村处处都是怡人的乡村画卷。
本报记者胡晓诗 通讯员卫亚妮/文 记者胡晓诗/摄
大桥村是雁山区柘木镇苏家村委的一个自然村,该村位于白竹境水库的下游和桂林苏何公路旁,风光秀丽,地理位置优越。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仅有278人的村子。进村的道路两旁花草丰茂、姹紫嫣红,站在大片鱼塘边新修建的木栈道上望去,只见村民养殖的淡水鱼不时浮出水面来吃草料,满眼皆是粉饰一新的乡村小楼,农家小院里种满了瓜果蔬菜。“美丽大桥,业兴人和”,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走在大桥村,处处可见的鱼塘里氧气泵不停歇,远处的群山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典型的桂林山水画卷,登上山顶远眺,一片片水塘又变成了秀丽的“玻璃田”景观。产业与景色的完美融合,是该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淡水养殖的结果。据了解,大桥村有水塘800亩,近年来,在苏家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桥村将土地流转给桂林市辉科淡水小龙虾养殖农业合作社700多亩。今年,合作社调整了养殖种类,从养殖龙虾、草鱼等转为重点养殖禾花鲤、小口鲇鱼、桂鱼等,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产量近50万公斤,带动了大桥村民69户278人参与到水产养殖中来,助农户年均增收4000多元。“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养殖效益上来了,我们的收入也提升了。”大桥村村民梁波说道。
此外,大桥村村民还通过自主发展农作物种植,寻找致富新路子,在柘木镇农服中心的技术支持下,种植了沃柑、沙糖桔等不同的柑橘品种,面积达50亩,户均年收入提升1000多元。
村里产业旺了,村民钱包鼓了,但村里的环境却一直没有好起来。大桥村村长梁桂春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村是杂草丛生,垃圾堆起。”今年,大桥村被列为雁山区乡村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重点打造的8个精品示范村之一,大桥村组建了一支乡村风貌提升党员先锋队,多方合力完成了房屋的风貌改造、立面改造和坡屋顶改造,村庄的淤泥垃圾、乱堆乱放和池塘沟渠都得到了清理,拆除了近30栋废旧房屋。
记者看到,现在大桥村的楼房被装饰得美观整洁,家家户户门前都是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一幅幅描绘乡村文化的墙绘令人耳目一新。“被拆掉的老房子地面上也种上了格桑花。”梁桂春介绍说。如今的大桥村,展现着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