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晒黄笋。通讯员莫思晨 摄
本报讯(记者周文琼 通讯员莫思晨)立秋一过,恭城嘉会镇西南村竹林深处就充满了忙碌的身影,那是村民们正在采收黄笋。每年的农历七月到八月是采收黄笋的季节。
一个山头往往只有一两户人家,这是西南村的真实写照。西南村位于嘉会镇西北面,属于山区村,林业用地10.81万亩,其中黄笋林约1万亩。黄笋是这里的传统产业,西南村党委书记肖夫奇告诉记者,村里黄笋一年产量约为100万公斤,1公斤黄笋干一般由10公斤生笋晒成。黄笋干的价格约在每公斤40元,一年下来西南村黄笋干产值约为400万元。2020年西南村村民人均收入约为7000元,黄笋干一年能给一户人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西南村黄笋干远近闻名,黄笋干加工过程也非常讲究:村民们上山挖取大小适中的新鲜黄笋,并将黄笋进行高温蒸煮,再通过风干、烤干等方式把黄笋加工成黄笋干。原料不新鲜、蒸煮火候不够都会影响黄笋干的口感和色泽。但是,天气的好坏是制约西南黄笋产业发展的关键,集中采收的季节如果遇上了阴雨天气,黄笋就容易发霉。为促进西南村黄笋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集体经济,嘉会镇投入200万元在村里建设了一个黄笋产业中心。近日,记者在产业中心加工厂里看到,每天都有村民把黄笋带到加工厂里来蒸煮烘干。肖夫奇表示,加工厂基本能满足整个村100万公斤黄笋的加工。村民发展黄笋产业有了保障,在小康路上也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