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 您的孩子“脱管”还是“托管”?
见习记者李思静 记者张苑
2021年暑假已经接近尾声。尽管孩子们还想继续“放羊”,但家长的内心都在默念“早日开学”。
今年暑假与以往相比有些“不一样”:“五项管理”负面清单出台的第一个暑假,孩子们的书面作业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兴趣类培训、实践性活动的增多,带着娃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及活动现场的家长大呼“累垮”;“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校园暑期托管服务在桂林“落地”,虽遭遇了一些尴尬,但首次“试水”却带来了不少有益思考……
随着开学的临近,对于这个暑假,家长和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如何?关于暑期托管,又引发了怎样的新话题?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陪学、陪玩、陪打卡,家长电量“闪红灯”——这个暑假,怎一个“累”字了得?
早上8点半书法课;下午3点英语课;晚上7点半游泳课,每周末还插空有一节机器人课和两节钢琴课——7岁半的小罗的“前半程”暑假被妈妈安排得满当当。小罗的妈妈在我市一所高校工作,每年和孩子一起放寒暑假,对她来说是幸运也是无奈。“孩子放假到现在,我的‘血槽’已见底,每天在接送兴趣班和买菜做饭之间‘游走’,比上班累多了!”小罗妈妈心酸道,“我好不容易的寒暑假,都是为孩子和老公打工的,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她说,自己也想过把孩子送到社会机构开设的暑期托管班,但是暑期班收费贵不说,而且因为孩子多老师根本管不过来,很难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像小罗妈妈一样可以和孩子一起放假,对于更多没有假期的“双职工”家庭来说,烦恼就更大了。李女士是我市某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因为家里老人不在本地,她只好把6岁大的女儿带去上班,让她在办公室看书、画画。“孩子很听话,不会哭闹,但有时会感到很无聊。而且,经常带孩子去上班,影响不太好。”因此,李女士家采取的是“打游击”的方式,孩子有时跟爸爸去上班,有时跟妈妈去上班,有时去邻居小伙伴家“蹭”一天。“不是没有想过给孩子报兴趣班、托管班,但这些班的时间和我们上下班时间对不上,每天要接送,反而给我们增加负担。”李女士无奈道。李女士说,她的同事中,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双职工”家庭,如何安置放假的孩子成了大家共同的“烦心事”。
“把孩子送到社会上的全天托管机构,不仅费用高,而且睡眠和伙食没法保证;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带,安全和营养问题是放心,但作息时间一下被打乱,孩子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瞬间回到原点……最终的结果,只能硬着头皮在工作和带娃之间寻找平衡点。”张女士感慨道,“暑假过半,感觉我的‘电量’已经‘闪红灯’了!”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桂林的多数家长来说,各类暑期班是他们安排孩子暑假生活的首选,这其中就包括各类培训班、兴趣班、夏令营等。目前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暑期培训五花八门,家长选择起来也是眼花缭乱。而且,大多数培训班每次课1—2小时,如果不是在同一机构“无缝对接”上另一门课,家长则要频繁奔波于机构之间接送,这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并不是“减压”而是“加压”。
而除了把孩子“托付”给兴趣班,一些家长选择带着孩子一起游山玩水。“今年暑假没有书面作业,孩子挺轻松。与其让孩子的暑假在兴趣班度过,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多陪孩子出去看看,增长见识!”市民李女士的女儿上一年级,今年暑假,她特地把全年的工休假全部请完,全身心陪伴孩子度假。“7月份疫情还不严重的时候,我们一家就去了云南、贵州、北京。”李女士说,“多带孩子出去看看,总是有好处的。”
八岁半的程程今年暑假前半段和家人去了很多地方旅游,走遍了西北的名山,领略了祖国的风光。“小朋友上学期表现不错,这次奖励她出来旅游,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来见识一下世面对孩子成长非常有意义。”程程爸爸这样解释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兴趣班、托管班,尽管一路上他的工作手机响个不停,但好在都能远程处理。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管是送兴趣班、托管班,还是带着孩子外出旅游,家长都难逃一个“累”字。
校园托管在桂林“试水”——为何叫好不叫座?
“地方教育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并作为学党史、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载体。”早在暑假放假前,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鼓励学校积极承担相应工作。
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切实解决我市中小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进入暑假后,桂林市教育局印发《通知》,并积极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托管服务。随后,我市六城区教育部门进行了前期调研后,确定了在部分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试点。然而,由于报名人数不超过10人,不少计划开设托管班的学校不得已取消了此项服务。
采访中,桂林市教育局负责相关工作的莫老师表示:“我们原计划是,8月份每个城区至少有一所学校要开展暑期托管工作,但是调研结果发现,有意愿的家长非常少,很多学校的报名人数都不足10人,所以托管班没有开展起来。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反复,家长不放心小孩到学校,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已经对小孩的暑假做了安排。”
对于为什么不报名参加学校托管班,家长们的说法不一。
“小朋友这个暑假没有作业,但兴趣班却有任务。在暑期围棋要升段,小提琴要考级,这些学校都没办法管啊。”一位二年级孩子的爸爸说道,“之前学校有发问卷问家长的暑期托管意愿,但是我们都不想去。与其到学校‘放羊’,还不如利用这个时间,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加强一些体育锻炼、音乐素养等培养。学校托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兴趣课程,但毕竟人多、时间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位爸爸表示,学校开托管初衷是好的,但是在目前家长相互竞争的理念下,很难满足多数家长的需求。
“我们学校做问卷调查的时候,说托管班只开一周,是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半天的时间,不包午餐,这个时间和送一个兴趣班有什么差别?没有起到托管的目的。所以,我身边很多家长填写的都是不愿参加。”一位家长这样说。采访中,多位家长表示,设置时间不合理、周期太短、中餐无法解决等,是他们放弃校园托管的原因。
位于临桂区的桂康小学是我市为数不多的成功开起暑期托管班的学校。到8月19日,该校的暑期托管班已正式结束。记者了解到,这个暑假,学校共托管了40多个孩子,他们有的早上来参加常识教育、作业辅导,有的下午来参加图音体艺的兴趣班,陶冶情操。
“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我们不作要求,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不会让学生产生这是第三学期的思想负担。”桂康小学校长秦明强这样介绍暑期托管服务安排。秦校长还说,尽管托管服务目前学校也是在尝试阶段,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首次的尝试有助于学校了解学生及家长的需求,这将为之后托管工作的全面铺开提供针对性的参考。
“多元化”暑期托管,期待更多有益探索
“我们期待着多元化的托管服务体系能在桂林成熟和完善起来,这样我们家长就能解决后顾之忧。”作为家长的市民罗先生说,倘若托管服务只是提供照看学生服务,缺乏经过细致科学设计的活动,恐怕难以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只有妥善谋划,从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角度设置活动,才能让家长更放心。
罗先生的期待,也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期待。如何让孩子的暑假快乐而有意义?除了兴趣班和校园托管外,还可以有哪些有益的尝试?这些都是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的话题。
采访中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现如今,孩子暑假去哪儿的选择在增多,但不管怎么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暑假应该是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好机会,家长不应“一托了之”。而“托管班”也不应该是单纯的看护,它需要帮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孩子拓宽眼界,学习待人接物,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托管班”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的好去处。
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要求,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在托管服务中,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吸纳大学生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等参与学校托管服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倡导,我市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了尝试和探索——
今年暑期,临桂的致和社区联合团桂林市委办公室、临桂区应急管理局等单位共同举办了致和社区暑期托管班。除了兴趣培养、党史教育,该托管班还邀请了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给孩子们科普安全教育,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临桂区教育局暑期托管工作负责人蒋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暑期托管临桂区既有学校内的托管服务试点,也有校外的,多部门联合举办的托管服务探索,托管服务中开设的文化、艺体和科普类的多元课程,让一些在外务工、在家农忙的家长毫不犹豫给孩子报了名。半天时间20元的收费标准也让家长觉得服务实惠。这为托管服务的下一步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年暑假,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我市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科普教育机构纷纷行动起来,为“多元化暑期托管”提供了更广阔的的平台。例如,桂林市图书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为孩子们提供更自由灵活的阅读场所,并在暑期开展了爱国主义电影展播、亲子绘本故事会、小小图书管理员招募等活动;桂林博物馆也开设了“我爱大自然·昆虫的世界”、“烈火”等主题展,吸引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桂林市少年宫在暑期特别推出了“美好少年·生态文明体验”公益夏令营活动,组织孩子们走进乡村、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将实地参观和艺术教学相结合,既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又减轻了家长们的负担。
此外,来自我市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加入到暑期托管的队伍中。今年暑假,陆晓新和广西师范大学的几位同学组建了志愿服务团队,到灌阳县解放村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独秀师传新圩镇,特色课程传万乡”暑期公益托管夏令营活动,给解放村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了丰富的艺体课程。“我们讲了一些书法课、历史课方面的国学内容,比如给孩子们讲解《少年中国说》,也有剪纸绘画,教他们制作国旗党旗,还有音乐体育等等。孩子们从未想过,漫长炎热的暑假竟能这般有趣。”陆晓新告诉记者,村小学的教育条件还是比较落后的,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他就想给孩子们带去一些有趣的、新鲜的知识内容。开营前只有一半多的学生愿意来,第一天试讲了之后,大家都愿意留下,慢慢地,所有孩子都来了。而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几位大学生老师和他们带来的新奇课堂。
采访中,不少老师坦言,不管是学校托管,还是多方参与的社会托管,最终的目的还是解决家长的“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但“托管”并不意味着家长们可以“脱管”。为此,采访中,不少教育界人士呼吁——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家长们都不应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我们应鼓励家长抓住暑期的亲子时光。根据自身家庭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模式。”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市回民小学马老师认为,暑期是加强亲子互动的黄金时期,作为家长,应更加重视在暑假期间的家庭教育,避免将孩子往各类教辅培训机构或者托管班“一送了之”,让家庭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