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展乡村风貌提升改造工作以来,潭下镇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塑造乡村“形实魂”,走出振兴“新路子”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山口村资源禀赋,以乡村风貌改造为抓手,探索出潭下镇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样板。
农旅结合成效好,产业兴旺效果佳
潭下镇充分利用山口村的产业因其离县城近的独特优势,引导该村形成了小而优的产业格局,共发展葡萄产业约160余亩,食用菌20亩,蔬菜580余亩,所有农业产业基本上可以实现就近销售。村民利用“三清三拆”捐赠的房屋清拆留下的老木头和本村的竹子打造了7500平方米“微菜园”,形成了“党员示范园、四季菜园、瓜园、豆园、昆虫园、百草园”六大主题园区。全村实行开放式农旅采摘体验,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全村注册餐饮服务业主体超过5家,山口村从以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已经成了周边游的热门打卡地。自建设至今,已有2万余人次到本村参观游玩,今年“五一”期间,日均接待游客人数达500人次。村民尝到了农旅结合的甜头,新业态不断涌现。

乡村发展布局好,生态宜居人人夸
潭下镇顺应山口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该村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特点,深入实施“三清三拆”行动,坚持“整体”与“个性”的协调统一,高标准规划布局,以坡屋顶、马头墙、青砖、黛瓦等元素为主流,改造房屋126栋,拆除老旧危房90栋,拆除面积10550平方米,实现了“群众参与好、清拆效果好、设施完善好、特色风格好、产业发展好、文化传承好”的乡村风貌提升“六个好”。建成了全村道路、水系、福禄塘、福禄亭、状元廊、同心树、景观绿道等景观节点,形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风貌,群众幸福感得到极大提高。
村落文化传承好,盛开乡风文明花
潭下镇充分保护利用山口村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村落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依托村内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红色抗战文化遗址2处。发掘出“四方灵泉”“同心树”“岭尾渡阻击战”等传统文化,结合潭下镇“笔杆子”文化、乡风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了灵魂淬炼,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党委政府领导好,治理体制强有效
潭下镇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以乡村风貌改造为抓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今年以来,全镇实施党员干部分户包干、班子领导当“驻村工作队员”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山口村村民理事会作用,开展群众思想工作,激发群众内心对美好乡村的向往,积极调动妇女“半边天”的力量,实现了群众思想从对拆除自家老宅的反对率90%到对“三清三拆”100%支持的转变。另外,潭下镇还充分发挥各战线力量,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和本村乡贤支持山口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彰泰实业、桂林金山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个人共捐资近125万余元,参与捐款的单位和个人高达200余人。目前,山口村“最美庭院”“最美家风”“最美婆婆”等评比活动蓬勃开展,一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的画卷勾勒完成。
构筑乡村形实魂,生活富裕共小康
潭下镇以实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塑造山口村之“形”;实施农旅结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充盈山口村产业之“实”;着力发掘村落文化,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铸牢山口村文明之“魂”,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止目前,山口村已形成集交通区位、自然环境、农业产业、文化底蕴“四大优势”于一村,拥有独具一格的“一泉两江三产四道”的乡村格局,山口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可达2.3万元,走出了潭下镇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饮四方灵泉水,走三元及第路,感党委政府恩,圆乡村振兴梦”。据悉,潭下镇将把乡村旅游作为山口村的主导产业,着力在优服务、提品质、打品牌上下功夫,使得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富民产业。(通讯员:杨国平、秦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