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聚焦桂林产业振兴”系列报道】灵川: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医共体信息化平台

桂林生活网1037

  近日,灵川的黄女士因不停咳嗽到灵川镇卫生院就诊,首诊医师根据患者病史、体征,予行肺部DR检查,并将患者DR片上传至县医院医共体影像中心进行阅片诊断,通过专家会诊,找出了病因,对症治疗,使黄女士的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转。

  据了解,这是该院使用医疗共同体平台系统对疑难病例实施了科学远程会诊的一个案例,也是灵川开启“互联网+医共体”诊疗模式的一个缩影。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提高医疗业务服务效率,灵川建设了以灵川县卫健局为中心的连接灵川县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共同体平台系统,为灵川县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专属医共体应用服务。

  “我觉得这个平台对于我们来说,方便太多了,不用再跑到县里面去,在镇上也可以让县里面医生知道我们的病情具体是什么情况,然后对症下药,为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医疗共同体平台系就诊的患者这样说道。

  据镇卫生院负责人介绍,通过信息化,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二甲医院的服务和一级医院的收费,同时也初步解决了乡镇卫生院心电、影像诊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难题,也为基层医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依托信息化的建设,医共体内实现了“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的远程影像、心电诊断,牵头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每天24小时接收成员单位上传的X光片,由影像中心医师阅片诊断,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诊断报告回传给成员单位,这样乡镇卫生院不再需要配备专业的放射医师,只需对其值班人员进行不同疾病摆位方法的培训即可。2021年在此基础上设想成立全县影像中心,统筹全县的影像诊断,进一步解决全县影像诊断专业人员缺乏的困难。

  目前,医共体内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数据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居民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及随访,都可以通过专门为村医研发的“渐健家医”平台终端实现,村民可以“在家看病”,既提高了村医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又使健康档案随建随调,为诊疗随时提供参考,让居民健康档案活起来,避免了过去信息的烟囱和孤岛。

  居民健康卡、社保卡信息融合,实现县域内互联互通互认、信息共享,健康服务“一卡通”。

  据灵川县卫健局负责人介绍,本次项目以3家县级医院为中心,覆盖12家基层医院,实现医共体内医疗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医疗业务上下协同,建立医共体电子病历共享平台、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等功能,县域内实现远程心电、影像诊断,将诊疗服务、妇幼保健、老年人查体、慢病管理等工作有效衔接,初步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医共体域内老百姓;并在此基础上支持与区、市人口信息健康平台、区远程医疗服务与资源监管信息平台无缝对接,通过应用减少患者来回跑动医院次数,使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上级医院的专家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整个医联体的诊疗服务水平。

  据了解,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包括牵头医院医疗水平明显提升,乡镇卫生院综合水平提高,全县医改各项指标逐渐好转,下一步可将信息化建设延伸到村卫生室,提升群众对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获得感及对村卫生室的信任度。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