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民生有温度 百姓心头绽开“幸福花”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1752

  民生有温度 百姓心头绽开“幸福花”

  民生有温度,百姓笑开颜。图为龙胜乐江镇西腰村村民在“冬节”上表演芦笙团圆舞,共享幸福新生活。(龙胜县委宣传部供图)

  龙胜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图为龙胜镇小学学生上体育课。通讯员潘志祥 摄

  近年来,龙胜投入近3亿元重点实施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重建、县妇幼保院整体搬迁、县疾控中心业务楼及实验楼新建、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全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水平,县乡村诊疗环境明显改善。图为实施整体搬迁重建的中医医院楼。通讯员潘志祥 摄

  龙胜坚持以防控提升健康成效,以政策强化医疗保障,以改革促进资源优化,有效保障贫困群众的健康。图为工作人员在为贫困户办理慢性病卡。通讯员吴倩茜 摄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医疗资源布局合理,县、乡、村诊疗环境明显改善。图为平等镇广南村的村医正一对一为村民开展健康检查。通讯员韦吉阳 摄

  龙胜119个行政村有196支文艺队,经常以歌为媒、以戏会友,每月搞场小联谊,逢节来场大联欢,乡亲们拥有了不落幕的农村文艺大舞台。图为农村文艺汇演的现场。(龙胜县委宣传部供图)

  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图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实验中学学生在宽敞的阅览室阅读。(龙胜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断探索教育发展之路,均衡优化教育资源,教师地位不断提高。图为龙胜小学课堂。通讯员吴凯旋 摄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脱贫攻坚砥砺奋进、产业经济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优势日益凸显、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实施了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一大批社会民生项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龙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统筹做好教育、医疗、文化、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韦吉阳 吴凯旋 谢永爱

  切实保障民生发展,文化事业一片繁荣

  “文明实践五平台,志愿服务大家来,理论政策传思想,文化文艺共搭台……善行义举传乡里,夜不闭户大门开,移风易俗我做起,文明新风吹进来……”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有这样一支侗族琵琶歌志愿服务队伍,他们走村串寨用侗歌将乡风文明之声传遍侗寨千家。

  “在龙胜许多偏远村寨,留守的老人不识字,又不会讲汉话,我们把政策编成侗歌,他们容易懂,喜欢听。”琵琶歌志愿服务队队员吴丽霞说。

  龙胜,风景美、侗族琵琶歌声也美。千百年来,龙胜侗寨同胞传唱的美好生活,如今已经成为和风景、歌声一样美的现实。近年来,龙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加快补齐教育、养老、卫生健康、城乡基础设施等短板,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日前,在龙胜江底乡围子村的戏台上,建新村黄家寨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的瑶族舞蹈《制鼓》,加上村民赵启斌一家三代同台演出,赢得了村民热烈掌声。

  这样的戏,在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的龙胜,在山环水绕的民族村寨,一演就是近40年。像黄家寨文艺队这样活跃在乡村的基层文艺队,龙胜全县119个行政村有196支。以歌为媒、以戏会友,每月搞场小联谊,逢节来场大联欢,乡亲们拥有了不落幕的农村文艺大舞台。

  文化事业繁荣,让民生事业发展的内涵显得更加鲜活。近年来,龙胜率先成为桂林市第一个实现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县区,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19年实现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加大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力度,荣获“2016—2020年全国科普示范县”荣誉称号,首次跻身全国科普示范县行列。

  文化繁荣,百姓高唱赞歌,这一切,源自于对生活变化的喜悦。随着社会保障不断加强,龙胜深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救灾救助、社会工作、未成年人保护等制度,婚姻登记、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共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84户,公租房分配入住284户,完成棚户区改造595套,为广大群众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记者获悉,下一步,该县还将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救助政策,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等做到应保尽保。

  平安,一直都是民生领域的“大话题”。一直以来,龙胜扎实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了县、乡、村网格化全覆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县、乡、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县、乡综治视联网全覆盖,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年排名全区前列,2020年首次获得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荣誉称号,马堤乡芙蓉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记者获悉,下一步,龙胜还将扎实推进县域社会治理,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公共卫生开“新局”,为百姓竖起最强健康“护盾”

  “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这句顺口溜,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真实写照。2015年,该县精准识别出2434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因病致贫比例高达21.46%。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进行,龙胜按照“预防先行,救助当前,服务长效”的思路,在健康扶贫上狠下功夫,以防控提升健康成效,以政策强化医疗保障,以改革促进资源优化,有效保障贫困群众的健康,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2018年7月,龙胜瓢里镇孟化村新街组贫困户李某在该县保健院两癌筛查中发现癌细胞,后确诊为宫颈癌。该村健康扶贫医疗服务员施日导了解情况后,与村干、计生专干、帮扶联系人一起对她进行思想动员,并解决她生活生产上的后顾之忧。当年10月,她到医院进行了全切手术,如今恢复良好。“病治好了,家里收入也提高了,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她说,该县健康扶贫服务网络重燃了她的生活希望。

  健康扶贫领域取得的成绩,只是龙胜医疗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投入了近3亿元重点实施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重建、县妇幼保院整体搬迁、县疾控中心业务楼及实验楼新建、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重建项目于2021年8月全面竣工,将于11月14日正式搬迁使用;县人民医院医技病房综合楼建设顺利开工;全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水平,县乡村诊疗环境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以对口支援工作为契机,龙胜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龙胜县人民医院与自治区南溪山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龙胜县中医医院与桂林市中医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医疗协作单位,从人才培养、医院内涵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医疗援助方面,对该县进行针对性的支持和援助。

  随着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龙胜中医民族医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该县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民族医药特色”的方针,开展民族医药传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龙胜还加大基层中医人才培训力度,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项目”,各乡镇、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10个乡镇卫生院均开设中医科,龙脊镇、瓢里镇、泗水乡、龙胜镇、三门镇、江底乡等卫生院完成“中医馆”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

  下一步,龙胜将继续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疫情救治机制,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合理规划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改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卫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逐渐实现,山城教育“盛景”频现

  2018年,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东升村秧地组三年出了两个清华北大学生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讨论热潮。人才辈出的盛况,也让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村庄充满了生机,村里读书的氛围日益浓厚。

  走进龙胜各族自治县实验中学,如同走进了“花园式”生活小区,学校里拥有学生公寓楼、食堂、教学楼、科技楼、带有塑胶跑道的运动场。课堂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幸福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操场上,孩子们奔跑着、嬉闹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如同朵朵盛开的鲜花,向人们诉说着龙胜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展示着青春的韵律和希望……一路走来,龙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教育发展之路,均衡优化教育资源,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开出希望之花。

  教育高质量发展,公平是基准线,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公平的前提。龙胜是少数民族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乡村学校点多、面广、班额小,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学校分散,山高路远,师资力量的薄弱等种种困难导致了当时山区孩子辍学率相对较高,2015年前,龙胜失学、厌学的学生占比超过10%,留守儿童达1000多人。

  2012年5月,龙胜开始实施“学校发展与特色建设”项目,各校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学校内涵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教育管理理念与技术跃上了现代学校管理的层面,学校软实力实现了华丽转身。

  以“山区小财政办惠民大教育”的气魄,围绕“抓试点、促均衡、求公平”这一总体思路。近年来,共投入5.8亿元用于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工作;利用粤桂协作帮扶资金3915万元,新建扶贫移民小学等。每年还从县财政安排近400万元,用于集中办学学生上下学交通补助和特困生生活补助。如今,龙胜的小学从之前的145所缩减为2021年的47所,初中由之前的14所缩减为目前的3所,4900名初中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寄宿就读;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全部集中到12个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

  2013年11月份,龙胜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验收,成为广西第一个通过的县。

  记者获悉,“十三五”期间,龙胜累计投入4300多万元,建设云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实验室等各类功能教室30余间,全县中小学实现了宽带网络“班班通”及交互式智能一体机全覆盖。建立学校中心机房,有效地保证了全县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也为各校校本资源库的建设提供硬保障。

  与此同时,龙胜坚持以“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为目标,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加大县财政投入,实施了中小学生上下学往返路费补助政策、特困学生营养改善餐配套补助政策、少数民族学生补助政策等,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学生入学问题。近五年来共发放上级和县本级各类学生资助金达1.3亿元。

  记者获悉,近年来,龙胜推进教育公平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该县在校学生2233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0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2%,高中毛入学率92.5%,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高考、中考质量逐年提高,高考一本上线人数连续两年突破100人大关,2014年以来每年有学生考取清华、北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龙胜还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让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将不再遥远。下一步,龙胜将加快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普及应用,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