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话题

你发现了吗?桂林涨价潮在食品板块蔓延

桂林日报1157

  超市的调味品琳琅满目,目前价格尚未见明显变动。本报记者李思静 文/摄

  10月13日,海天味业发布部分产品调整公告称,鉴于各主要原材物料、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对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调整幅度为3%~7%不等,新价格于2021年10月25日开始实施,打响本轮食品涨价第一枪。往后一个月,洽洽食品、恒顺醋业、涪陵榨菜等食品龙头企业纷纷发布价格上调公告。

  近日,记者走访了桂林市内多家商超,了解本轮食品涨价情况。

  消费端:涨价暂不明显,传导还需时日

  在桂林市七星农贸市场的一间小超市,店主告诉记者,像海天、恒顺等品牌的调味品,其厂家拿货价确实上涨了:“但零售价我们还是没变,现在海天酱油、蚝油的价格还是和以前一样。”在沃尔玛超市(万象城店)记者也收到了类似的答复:“目前我们还未收到调价函,像海天酱油这些我们仍在做‘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超市里,海天上等蚝油售价9.9元一瓶,味极鲜组合装26.8元一组两瓶。“和米面这些食品不同,调味品的替代产品比较多,涨价带来的影响也不会特别大。”沃尔玛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而除了调味品行业的涨价尚未传导到零售端,上月以来大部分官宣提价的食品企业产品在超市的售价也未见明显变化,部分产品还在进行促销活动。业内人士解释,产品提价一般需要1—2个月的时间传导到终端和卖场,目前市场上看见的多为涨价前的库存货。“企业产品价格调整是指调整经销商的价格,经销商与分销、终端、批发,特别是卖场都有一个谈判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会给经销商一些补贴。”

  企业:原材料价格处于高点,成本费用不断提升

  自海天味业宣布新价格体系于10月25日落地后,近一个月来,洽洽食品、恒顺醋业、雪天盐业、克明食品、涪陵榨菜等龙头食品企业均宣布上调产品价格,涨价潮已经从调味品行业逐步向休闲食品、冷冻食品等细分领域深入。分析人士认为,其中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传导还是主因。

  “今年青菜头价格上涨,公司从5月开始使用了其中的部分原料,预计成本压力会在下半年及明年有所体现。”这是今年8月,涪陵榨菜集团相关负责人在一次投资者线上交流会释放的一个压力信号。而不止是青菜头价格上涨,今年以来,面粉、大豆、糖、食用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均一路走高。国盛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1年初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带动PPI迅速高企,9月份PPI同比增加10.7%,创近年新高。第三季度,部分企业报表端已开始出现成本压力,预计这将催生新一轮行业提价窗口。

  成本费用方面的压力同样来自包材和运输费用。据华安证劵测算,今年以来第三季度玻璃价格同增69.26%、PVC价格同增59.85%、纸箱价格同增13.27%、石油价格同增67.30%,轮番涨价叠加上年疫情高基数的影响,大众品板块第三季报业绩持续承压,这些压力也正在向下游传导,行业新一轮提价周期持续。

  行业观点:提价缓解成本压力,业绩有望改善

  涨价潮的背后,是企业业绩所呈现的疲态。据海天味业前三季度报显示,其业绩增速明显放缓。而在今年的半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到,尽管海天味业上半年实现收入约123.3亿元,同比增长6.46%,其中净利润约33.5亿元,同比增长3.07%,呈增长态势,但据群益证券分析师测算,海天味业第二季度表现不及预期。“在收入端,今年第二季度宏观消费复苏放缓,偶发疫情对餐饮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了海天味业产品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渠道受小区团购等新渠道冲击,销货速度放缓,线下管道收入47.4亿元,同比下降10%。在成本端,报告期黄豆价格进一步上涨,使毛利率承压。费用上,第二季度费用管控加强,销售费用小幅上涨,同时,受材料成本、人工薪酬等款项增加,第二季度现金净流入同比减少67%。”

  海天味业并非独例,恒顺醋业、安井食品等食品龙头企业前三季度报均表现不佳,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营收及净利双双下滑的状况。当前,证劵机构普遍认为,提价将有助于公司收入的增长,有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中泰证劵分析师表示,提价短期将有助于公司收入的增长,同时平抑成本压力保持盈利能力的稳定。而从更长的视角看,上游成本存在周期性波动,而消费品提价后价格较少回落,因此随着后续原材料价格进入下行周期,提价的利润弹性将逐步释放,有望带来公司业绩改善。

  新业态:“懒人调料”出圈,市场规模达千亿

  浓香番茄火锅底料、牛油老火锅底料、酸菜鱼调味料、陈皮甜醋酱调味料……只需把食材和上述一种调料包混合在一起,便能做出味道不亚于餐馆的同名好菜,而且更省时省力。这些复合调味料也被称为“懒人调料”。

  记者在超市走访调味品区时发现,不少年轻消费者经过这类复合调味料货架前总会拿起商品反复查看,复合调味料的品种也比过去有所增加。“有时候会请朋友来家里吃火锅,买火锅底料的话会很方便。”一位购买番茄味火锅底料的市民告诉记者,去店里吃火锅要排很久的队,价格也高,而用火锅底料在家里做出的菜味道与店里的相差无几。

  “我们店里的消费者多以年轻人为主,像火锅底料这些复合型调味料多是他们购买。”沃尔玛超市(万象城店)相关负责人介绍,店里除了一直有卖的海底捞、好侍等老牌复合调味料,近来也引进了很多新品牌、新口味的复合调味料,销售区域亦有所扩大。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合调味料》(GB 31644-2018)中,复合调味料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相应工艺加工制成的可呈液态、半固态或固态的产品。而对于消费大众来说,“方便”与“卫生”是购买它们的“关键词”。一位经常购买复合型调味料的市民称,夏天时自己会买调料包做小龙虾。“网上总有那种生意很火的店查出来放罂粟壳的,自己买虾买料吃起来放心。”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数据,2020年中国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为1488亿元,预计2021年将增至1658亿元。2016年到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7%,增速超过调味料行业平均水平。市面上丰富的品牌和调味料种类也意味着众多厂商已经开始布局市场。

  不过一些小朋友家长却表达了另一种声音。“确实方便,但是(复合调味料)口味太重了,配料表上的添加剂也很多,不敢让小朋友吃。”在一盒咖喱味调料包的背面,各种添加剂叫人眼花缭乱,也叫人拿不准购买主意。中商产业研究院认为,复合调味品(料)市场规模的上涨体现了懒人经济能够创造市场商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想让懒人经济真正火爆,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大大增强服务的实用性能,以满足“懒人们”“懒到底”的要求。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