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专题信息

让红色基因在青山绿水间赓续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4124

  本报记者 张苑

  初冬的桂林,阳光总是带着融融的暖意。城市街道旁、乡村小路上,一排排枫树叶、栾树花“秀”出火红的色彩,让人在沉醉于山水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跳动的活力与激情。

  循着冬日里的那“一抹红”,走进位于桂北的全州、灌阳、兴安等县的多处红色旅游景点,这里每天都人头攒动,“火爆”非常。人们来到纪念馆前拍照打卡,通过每一处“会说话”的红色遗址遗存、纪念设施,触摸历史、展望未来,将红色精神植入心灵深处。

  桂北的一山一水间,有着道不尽的红色故事。87年前,红军将士勇往直前,血染湘江,用誓言和生命为桂北大地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和精神财富。几十年来,这笔财富从未被桂林人遗忘,而是被持续不断地融入到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中。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广西考察的第一站,首先来到位于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在参观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地停下了脚步,向随行的工作人员强调,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始终保持顽强意志,勇敢战胜各种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

  今年以来,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用好党史“活教材”、发展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多方发力,让红色基因在山水间赓续,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增添红色动力。

  深度挖掘,红色印记“亮”起来

  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长征文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把“散珠碎玉”串成“红色珠链”?这是桂林人一直深挖的课题。

  近年来,桂林开展一系列措施,保护修缮红军长征战场、指挥部、救护所、标语楼等遗址(遗存),建设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军烈士纪念设施,申报红军长征文物保护单位;搜寻、调查和认定,确认有名有姓的红军烈士,并将其姓名镌刻在烈士英名廊;对红军遗属精准帮扶,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帮扶机制。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推动长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9年9月5日,湘江战役纪念设施管理机构——桂林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的主要作用是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红军长征文化资源的收集、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和保护利用。此后,我市陆续完成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68个项目的修缮保护任务,对421处已识别的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散葬点全部按规范进行挖掘收殓,并集中安放、永久纪念;形成了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为代表的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群。这些红色遗址、遗存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此外,我市还全面开展湘江战役文物普查,收集展陈史料文物1143件,做好“口述历史”抢救性记录整理。积极打造长征红色文化精品,创作了《广西长征历史文化——湘江战役》、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音乐剧《血色湘江》等一大批以湘江战役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以湘江战役为代表的长征精神、红色文化得到新的传承和弘扬。

  尤其是今年4月以来,一幅闪耀着红色光芒的旅游发展蓝图在桂北大地徐徐展开。

  今年8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出台,在这一规划中,桂林成为广西唯一承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项目的城市。截至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的“重头戏”——红军长征文化遗产廊道项目建设、兴安县湘江战役中央纵队界首渡江遗址公园(简称“一廊一园”)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其中“一廊”(一期)完成了全州、兴安、灌阳段红色驿站、长征步道、文物修复、文化标识等总计24个节点项目,涉及里程约193公里;“一园”(一期)完成了文物监测中心、渡江浮桥、红军街、生态停车场、红军渡江雕塑群、公园标识等11个单体子项目。经过全新的打造,一个个写满沧桑的红色印记被点亮,并被赋予了更新更丰富的内涵。

  情景课堂,党史教育“活”起来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位于桂北各县的红色纪念设施里,在一处处湘江战役旧址旁,共产党员们排着整齐的队列,重温入党誓词,一场场融情于景的党史教育课生动开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年以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桂林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桂林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统筹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扛起政治责任,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并用好用活湘江战役等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永续传承。

  今年5月以来,随着广西铁路增开多趟红色教育主题列车,多地党员乘坐红色教育主题列车奔赴桂北湘江战役旧址开展“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活动,在列车车厢里一起学党史、唱红歌、讲故事、谈体会。位于全州、灌阳、兴安各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党史学习氛围持续掀起新“高潮”。

  据统计,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共接待参观游客1.83万多批、400多万人次。

  “作为桂林的普通党员,我们是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而来,在重温湘江战役这段历史后,我更加筑牢了红色理想信念。”近日,党员小李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魂”雕塑前,听着雕塑原型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英勇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

  据了解,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取得实效,桂林市委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利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集“看党史、听党史、讲党史、学党史”为一体的“红色大课堂”,吸引党员干部组团打卡红色教育基地,让桂林红色历史不断“活”起来,红色教育不断“热”起来,谱写了共产党人新时代的奋进与担当。

  桂林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桂林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廊一园”项目中,坚持“保护传承、文化引领”的基本原则,通过展台、展墙、场景小雕塑这样的方式进行展示,让游客能够在湘江战役的历史发生地切身感受到当时红军战士的英勇,对湘江战役精神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热”起来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近日,记者走进有“中国红寨”之称的兴安华江瑶族乡龙塘寨,只见道路两边都栽种着红枫,寨内广播循环播放着经典红歌,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元素”。

  据了解,1934年红军长征中央第一、二纵队及红五军团经过了这里。近年来,华江抓住这一“红色优势”,以传承红色基因,突出生态文明为主题,充分挖掘村寨特色文化内涵,在寨里收集了不少红军经过时留下的感人故事,并把这些故事通过艺术雕塑等形式呈现在了村寨红色广场上。如今,许多游客来到龙塘寨,听红色故事,吃特产“瘦身鱼”,村民们依靠红色旅游增收不少。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这也是桂林近年来用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又一盘“大棋”。在桂林这片红色热土上,在红军长征的途经地,桂林人以“红色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底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让红色文化“热”起来,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我市按照“红色+古色”“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工业”等融合发展理念,重新整理规划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初步形成了共学共建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桂林已规划设计红色研学线路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2条,开发红色研学基地16个。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色研学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研学基地。

  尤其是今年以来,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征程中,打造红色旅游示范区、推动乡村振兴被写入“蓝图”,一幅“红色引领乡村振兴”的美妙图景让人眼前一亮、浮想联翩。据了解,此番红色旅游示范区的打造,不仅仅是单纯建设纪念馆、修缮历史遗迹,还要利用各种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内心深处。同时,在深入挖掘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中,推出可以实景式回顾和体验红色历史的旅游项目,激活乡村旅游、民宿体验、生态休闲等新业态,整体化打造一个可游、可学、可感的“没有围墙的纪念馆”。

  “未来,桂林的乡村振兴还将持续走向深入,红色资源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桂林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依托桂北丰富的红色资源,一系列承载梦想的规划、项目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镌刻于桂林山水间的“红色印记”也正绽放出崭新的时代光芒。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