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福隆园:消失的江岸线又回来了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5102

  福隆园:消失的江岸线又回来了

  

 

  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美丽的福隆园片区。(七星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孙敏

  清晨,阳光洒在漓江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下,鱼儿畅快地游着;沿着漓东临江路漫步,上班、晨练、旅游的人们穿过鸟语花香的慢行步道,犹如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滨江公园……这是漓东岸边福隆园如今的一个场景。你不会想到,在过去,这里曾经脏乱差、居民楼密集、生活污水直排漓江,江岸被无序“生长”的房屋和菜地占据。

  福隆园,曾经是漓江东岸最大的城中村。虽位于被誉为世界最美河流的漓江之畔,但福隆园密密麻麻的“贴面楼”、鱼餐馆却“蚕食”着江岸,成为城市一块“伤疤”。

  2013年,桂林全面启动城镇风貌改造。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由此拉开序幕。为实现“疏解提升老城”“打造品位休闲之都”的目标,桂林选择通过项目进驻方式,一个片区一个片区分期改造城中村,以实现人居环境的整体改善、商业业态的整体提升、城市景观的整体构成。

  作为漓东民居风貌改造的“先行者”,福隆园片区改造项目打响了桂林城中村风貌改造的“第一枪”,不仅改变了居住在城中村的人们的生活面貌,更恢复了漓江风貌,让曾经消失的漓东江岸线重回人们视野。

  消失的江岸线 城市的“百衲衣”

  “福隆园百步开外就是漓江,可谓是坐拥江景。但这里没有规划,太脏、太乱,真是可惜了!”2009年,由于工作调动,从南京来到桂林某医药企业工作的孙先生在来到福隆园时颇为感慨。

  事实上,对过去的福隆园片区心生感慨的,不仅是外地人。外地人看漓东江岸,感叹的是山水人文风景的不协调。而对桂林市民和居住在福隆园片区的人们来说,福隆园片区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此。

  黄女士家住漓江华府,距离福隆园片区只有数百米的距离。她还记得10年前的福隆园片区,“过了惠济桥,就是连片的农家乐鱼庄。这些农家乐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随处乱扔,好好的一个地方给弄得又脏又乱。”位于漓水之畔的福隆园,由于没有铺设排水给水管道,整个村子的生活污水只能直排漓江,污染了漓江水质。

  当时的福隆园片区不仅基础设施落后,建筑也透支着其所有的功能——为了最大化地扩展住宅建筑面积,楼房与楼房甚至紧紧贴在一起,形成当地人戏称的“贴面楼”“握手楼”和“一线天”;漓江江岸原本是绿树青草,而一些村民却将其开辟为菜地……上关村村民卢德山回忆:“原来村道窄得只能走三轮车,房子也建得密密麻麻的,我家采光就很差,从早上到晚上,一点阳光也照不进来。”而福隆园也因村内建筑布局乱、治安秩序乱、环境卫生乱,出租房多、流动人口多、发案多这“三乱三多”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被称为“桂林第一城中村”。

  脏、乱、差、无序,这是“城中村”形成的一种“城市病”。有人形象地将城中村比喻成城市的“百衲衣”。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对于福隆园片区改造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桂林城市疏解提升发展的需要。脏乱差与城市发展格格不入、消失的江岸线与“山水甲天下”的盛名相去甚远。市委、市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漓江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最赖以生存、引以为豪的‘传家宝’。漓江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记忆,他曾叮嘱广西和桂林的同志‘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漓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桂林市委、市政府在开展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项目工作时,下定决心对漓江城市段进行整治和改造城中村。

  破旧立新 打响漓东城中村改造“第一枪”

  2013年,随着桂林城镇风貌改造的全面启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新七星区正式宣布启动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始“啃”这块“硬骨头”。

  福隆园片区改造的项目涉及七星区三联村委滩头小村,七星村委上关、阳家里村。由于项目影响重大、牵涉范围广、人数众多、投入资金大,2015年,该项目被列为桂林市20大重中之重项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2017年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范围,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作为漓东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枪”,福隆园的改造充分调动起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福隆园片区的改造、漓江边非法鱼餐馆的取缔、漓江步道的开通……保护和整治漓江城市段的哪一项工作看上去似乎都不容易,都要得罪人、都要下大力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困难的工作越是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对桂林城市和人民的责任,反映出兴进集团的企业担当。

  2013年7月,福隆园片区改造正式启动。一场“大刀阔斧”医治城市顽疾的“手术”在漓江边展开。

  项目启动后,高新七星区拿出爬坡过坎、逆流而上的工作精神,迅速调集全区优势力量,成立了福隆园片区项目指挥部。由辖区主要负责人挂帅、工作人员一线办公,耐心、细心、专心地推进项目。要保证项目用地,势必涉及到征收村内的土地。项目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做前期工作时“特别要耐心”。由于村民白天出工,工作队员必须等到晚上才能入户宣传、摸底,次日凌晨2点收工是常事。遇到有的村民不理解,他们就发挥“磨破一张嘴、跑断一双腿”的精神,反复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诚恳的态度打动村民。

  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反以往先拆后安置或者边拆边安置的工作思路,实行先安置再拆。

  “由于涉及到个人利益,村民们对如何安置、如何补偿问得特别细致。我们对此很理解,也充分发扬人文关怀的精神,确保村民的合法利益。”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村民们的安置条件主要有五个档,按照房产证上的面积,实行1:1置换。

  对于符合安置条件的村民,高新七星区采取原地安置的方法,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了一排四层、具有桂北民居特色的小洋房。考虑到被征地村民未来的生活出路问题,高新七星区请设计方将一层设计成了门面。未来,可引入如古玩字画、商品批发等相关业态,解决村民“洗脚上岸”的后顾之忧。

  “先安置、后拆迁”的拆迁安置方案,赢得了各方面的一致叫好,也为促进周边村落的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至今,福隆园片区改造约780亩,改造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面积约28万平方米,涵盖人口835户2350余人,新建6条道路、1座桥梁,临江路实现全线贯通。

  如今,一幢幢四层高的桂北民居联排式小洋楼、统一规划的商铺、小区内处处透绿、道路整洁平整,取代了福隆园居民对过往家园脏乱差的记忆,全新的美好生活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在这场城中村的“美丽蝶变”中,村民是直接受益者。迁入新居的卢德山不仅告别了多年的红砖房,还靠出租一楼和二楼,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增收。“生活更有保障了!这要感谢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这真是一件得民心的大好事!”卢德山笑眯眯地说。作为漓江城市段改造初期的项目,福隆园片区的拆迁与改造让“城中村”的老旧形象被全新定义,也为漓东发展和桂林漓江城市段改造提供了范本。

  扮美江东岸 漓水抱城流

  福隆园片区的改造,不仅仅是房屋的“拆”与“建”。在这场破旧立新、切除城市顽疾的“手术”中,项目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城市风貌保护、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

  漓江,串联起了福隆园片区的3个自然村。坐拥世界级的最美河流,漓东岸边却曾遍布违建鱼餐馆,不仅是无照经营,还存在违法用地、违法搭建、违规向漓江排放污水等行为。

  2015年至2017年,桂林协调集中全市执法力量,下大力气对漓江沿岸洲岛非法鱼餐馆进行了专项整治。一场历时两年多的拆除行动,拆除了市区漓江沿岸洲岛的违法建筑6万多平方米,不仅有效改善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环境状况,更从根本上杜绝了餐饮等污水直排漓江的问题。

  兴进集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和七星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以高度责任感参与到漓东生态的修复中来。片区改造后,新村统一供水排污,垃圾分类收集,市政配套完善,改变了过去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漓江、破坏漓江水质和环境的行为,实现了漓江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的融合。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对漓江东岸旅游生态带建设工程,投资近亿元全面改造福隆园沿江河堤,着重对沿江堤岸、老旧道路进行系统改造、贯通,通过亮化、绿化、兴建公共服务设施和步道标识等各种形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以历史文化展示、亲水、休闲旅游等为主题的慢游线路。

  在“拆”与“建”、“破”与“立”之间,福隆园片区得以在疏解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价值,“颜值”也随之提升。

  漓江东岸的鱼餐馆已成为过去,漓江沿岸又找回了往日草长莺飞的生命力。景观亮化工程和城市亮化工程,点亮了城市,也点燃了市民对家乡变化的自豪感。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漓江东岸在五彩灯光照耀下清晰可见,熠熠生辉,桂林山水的秀美与灵动被勾勒出来;城市道路两旁的火树银花,照亮了人们的归家路,也点亮了市民的心灯。

  福隆园的蜕变之旅,也是桂林老城的蝶变之路。如今,桂林正在以福隆园的改造为范本,继续推进塔山、訾洲等片区的城中村改造。届时,整个漓江东岸将成为桂林的一座不夜城,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再添一抹靓丽色彩。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