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田间挑运莴笋。记者刘健 摄
记者刘健 通讯员蒋思源 廖淑菊
近日,灵川县大圩镇蔬菜大面积成熟,村民们在绿油油的莴笋种植田中熟练地收菜、整理、装车,现场景象一片火热。丰收是喜人的,但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些大片“良田”过去多为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耕地提质改造,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大圩镇积极实施旱改水项目,全镇改造面积千余亩。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旱改水”规模化经营,大圩镇探索出了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撂荒地也摇身变成了“万元田”。
“撂荒地”摇身变成“万元田”
大圩镇毗邻桂林市区,在上世纪90年代,桂林市民所需的蔬菜70%都是由大圩镇生产。随着物流的发达,现桂林市30%的蔬菜仍由大圩镇生产供应,大圩是名副其实的城市“菜篮子”。
2017年11月,大圩镇“旱改水”项目开始立项踏勘,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镇实现改造面积千余亩。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旱改水”规模化经营,大圩镇探索出了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旱地,改造之前多是种植多年生果树、树木,甚至还有不少多年撂荒地,而且这些荒地并不是规整的平地,有的地方是坡地,有的地方有沟渠,整改起来难度非常大。”大圩镇国土所所长张勇波回忆,除了土地不平整外,地里的树根、竹根给整改带来不小的难度,有时候大型挖掘机连续工作七个小时才能整改出一亩田。
如果说旱改水的过程还只是难度问题,那整改过后的土地则更考验“决心”。新整理出来的土地肥力低下、复耕难,加之农村缺乏年轻劳动力,即使在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情况下,群众种植的意愿还是不高。
“如果只是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水稻种植经济效益偏低,而且旱改水的水田,需要平整、复耕,前期的投入大。规模化的种植,会降低人工、机械成本,产出的效益也会相应增加。”大圩镇相关负责人说,改造后的水田一定程度上面临的是无人种植的新困境。
为了不让刚改造的水田重新被撂荒,大圩镇决定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经营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
“通过土地流转,我承包了142亩村民土地,前后花了56天的时间进行旱改水工程,人工和机械改造费用投入达到40多万。为了解决土地肥力低下的问题,我们在每亩田里还放了30包农家肥。”大圩镇嵅村支书朱芳连说,尽管如此,第一年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产量仍然不高。
“第一年我们其实就是想达到‘养田’的目的,也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做铺垫。”朱芳连说,第二年,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他们选择将冬闲田利用起来,发展大圩传统优势产业蔬菜,实行“水稻+蔬菜”的一地多种多收模式。
经过不断的“养田”,朱芳连的种植基地今年实现了每亩田产值超万元的好成绩,荒地成功变成了富民田。记者看到,村民们在绿油油的莴笋种植田中熟练地收菜、整理、装车,现场景象一片火热。朱芳连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套种的莴笋每亩产量在8000斤左右,市场价现在4元每公斤左右,单是莴笋每亩的产值就达到了16000元。
离朱芳连的莴笋田不远的古东村,村民秦艳中种植的31亩草莓长势喜人,也迎来了“万元田”的蜕变。
“我刚刚接手这片地的时候全是杂草和荆棘,甚至连人都很难穿过。改造后,我也走过一段时间的弯路,最开始种草莓每亩地的成本都达到了1万元左右。土肥起来以后,我就用‘双季稻+草莓’的种植模式搞发展。因为草莓田就在路边,很多游客前来采摘,3月份我的草莓基地就实现了每亩3万元左右的收入。”秦艳中说。
朱芳连和秦艳中打造的“万元田”并不是个例。如今,在大圩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撂荒地”成了发展的“利器”,而且也为大圩镇“菜篮子”添上了一份“丰富”和保障。
“旱改水”传递粮食生产新思考
大圩镇旱改水项目包括4个子项目,包括大圩镇李家村、廖家村旱改水项目,大圩镇南积村、雄村村等5个村旱改水项目,大圩镇嵅村村、大圩村旱改水项目,大圩镇秦岸村、茯荔村旱改水项目,总建设规模为75.6695公顷,总投资806.70万元。分别涉及李家村、廖家村、南积村等10个村委。
除了带来经济效益以外,“旱改水”改造项目还以严守全区耕地保护红线为主线。在大圩镇副镇长熊永健看来,实施旱改水项目,在完善了农田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方便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旱改水后,农田肥力增强,种植品种丰富,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保障好了粮食生产的安全性、连续性、持续性、稳定性。
“在发展蔬菜经济的同时,我们都签订了水稻种植的协议,并且也从中获得了益处。”秦艳中说,5月,村里就要进行水稻“下种”,他所承包的160亩旱改水田产量能达到400公斤每亩,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朱芳连告诉记者,政府在旱改水项目推进过程中,给了种植户很多补贴,其中就有1500元每亩的奖补,对村民种植水稻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前期的示范带动,村民在种植水稻方面的积极性也在逐渐提升。
“承包的第一年,我们种植了双季的水稻,每亩的产量800斤左右,亩产值在2400元左右。我们的承包期只有3年,很多村民在我们这里务工,农忙季节每天收入能达到100元左右,最主要的是他们全程参与,能更清楚地看到种植的发展潜力。”朱芳连说,3年期间,水田已经恢复耕力、肥效,可以归还给群众自主种植,进一步实现还田于民、还粮于民。朱芳连还坦言,如果村民愿意继续把田地租给他们,他们也有信心能发展得更好。
“种了一辈子田,从没有想过水管能接到田边,不仅解决了用水的‘历史’难题,而且也更新了我们的认识,打开了思路。”在朱芳连的种植基地,技术员李传苟说,现在已经有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逐步着手准备“重操旧业”种植粮食和蔬菜。
大圩镇党委书记李涵剑认为,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当地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也是“旱改水”工程传递出来的粮食生产的新思考,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方向。通过对田、水、路综合治理,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达到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目标,对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压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