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我市今年“小升初”第一轮摇号工作已于日前结束。对于部分“准初中生”及其家长来说,两个月后的新学期是走读还是寄宿,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寄宿吧,孩子舍不得父母,父母放心不下孩子。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孩子,能不能适应小集体生活?和同学们有矛盾了如何处理?无人监管的时候,孩子能不能自理、自律?学校的伙食营养跟不跟得上?
走读吧,又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现实的就是学校距离家很远,光是每天来回就很折磨大人和孩子。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想借着这个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但又怕切断了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成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讲述者:吴女士、李先生
吴女士的女儿悠悠,去年“小升初”摇号时被录取到了距家9公里外的某公办学校。在核算了一下人力成本和交通成本后,吴女士和女儿商量起了住校事宜。一开始孩子并不情愿,觉得这么多年来习惯了有独立的空间,突然要和几个新同学合宿,很别扭;二来自己从未离开过家,突然要一夜长大,独立应对生活学习上的各种状况,很紧张。
吴女士很理解孩子,但每天接送四次,光是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差不多两个小时,还不算上早晚堵车的时间,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大人而言都太折腾了。加上吴女士的工作也不允许上班迟到早退,因此理性还是战胜了感性。也许是意识到了相处的时间骤然减少,整整一个暑假,母女俩像影子一样,去哪里都“粘”在一起。到了开学,看着孩子小小的身影背着个大包一步三回头地走进新校园,吴女士纵使十分不舍也无可奈何。
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每一天吴女士的孩子都要和妈妈煲电话粥,讲讲学习和生活上的小事,最后总会回到“不想住校”这个话题上来。因为太想家,孩子说着说着总会哭,吴女士也心软动摇了好几次。好在一个学期后,孩子终于慢慢适应了,也找到了合拍的舍友,两人互相勉励学习,相互照应生活。孩子每周末回来,吴女士也尽量放下工作,陪满一天半的时间,因为“不想让孩子感觉自己寄宿是被家长‘抛弃’”。吴女士说,如果有条件,她不会让孩子寄宿,尽管通过寄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有明显提升,但快速成长背后总是伴随着看不到的阵痛。
李先生的儿子,则是寄宿后打“退堂鼓”的那一个。在尝试了一个学期的寄宿后,孩子仍旧不适应,经常和父母“投诉”和舍友作息时间、作息习惯不一致。
一开始,李先生并未理会孩子的抱怨,反而觉得男孩子不该太“矫情”。“作息时间不一致不是可以商量吗?在小集体里面就是要相互妥协的。”但随着孩子成绩越来越差,精神状态也不如从前,李先生终于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深思熟虑后,李先生同意了孩子走读的请求。尽管来来去去比较折腾,但孩子状态好了很多,并且比之前要更珍惜在家和父母的相处时间。
李先生说,自己也曾经担心过如此迁就孩子的请求,会不会培养出一个“玻璃心”的孩子?以后出到社会上无法适应怎么办?但目前他没有更优解,只能先解决孩子寄宿不适应这个实实在在的困扰。
要寄宿,首先要评估
孩子是否满足“三指标”
随着我市“小升初”第一轮摇号工作的落幕,不少“准初中生”家长都面临着吴女士、李先生当年的困扰。
6月15日下午,记者在某教育咨询公司内看到,前来就“小升初”后寄宿还是走读这一话题做教育咨询的家长还真不少。
一位家长坦言,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分离焦虑,每次在幼儿园门口都要哭上一阵,这个情况持续了两个学期。如果在“小升初”后给孩子选择寄宿,她很担心孩子又出现十年前在幼儿园门口的那一幕。
事实上,在讨论寄宿和走读的利与弊之前,家长们应当明白,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寄宿。
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培训师、高级家庭教育导师舒畅说,一般而言,不建议12岁以下的孩子与父母分离。过早的亲子分离、亲子中断,容易给孩子留下持久的心理创伤。而在12岁小升初后,也尽量不要太急切让孩子住校。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身心都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敏感、焦虑、困惑、好奇都会出现在这个时期,他们需要父母在身边给予一定的指导。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孩子要独自面对很多复杂的局面。我国儿童心智普遍比实际年龄小,大部分12岁孩子都不能独自成熟地处理好复杂的宿舍关系、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
如果实在因为现实因素导致必须住校,舒畅建议每位正在读报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按照以下三个标准来对孩子进行寄宿前评估。
第一个标准,孩子是否建立了充足的安全感。去年,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个寄宿的小女孩半夜想家了,在楼梯内流泪,一声声地叫着妈妈,特别让人心疼。很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很独立、很自觉,都会很欣慰,但忽略了孩子在默默消化情绪的事实。“很独立的孩子,往往很多都是被忽略的孩子;很多‘懂事’的孩子,其实承担了更多的情绪压力。”
舒畅说,寄宿的孩子基本上是一礼拜回家一次,从而导致他们可能会累积一些情绪无法释放。比如孩子在学校,周二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同学发生争执,到了周六回家,他已经失去了倾诉的欲望。这样的小情绪越积越多后,就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疾病。因此打算给孩子寄宿,家长们要利用这个暑假多陪伴孩子,妈妈陪陪女儿,爸爸陪陪儿子。并坚定地告诉他们,无论在学校发生什么,父母都会保护孩子,有什么事情回来都是可以跟父母倾诉的。切记不要在日常中孩子一说自己的苦恼,就打断他们,让他们多检讨自己,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想和家长沟通。家长要做的,除了耐心倾听外,还要换位思考。比如孩子寄宿后,要钱的频率高了,不少家长就会责备孩子乱花钱,不体谅父母辛苦等,殊不知,也许是孩子遭到了高年级同学的勒索,怕被霸凌而不敢说,因此出现了频繁问父母要钱的情况。
第二个标准,孩子是否建立起了“边界感”,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心意适当说“不”。在寄宿生中,比较容易“受气”的孩子,很多都是没有边界感的孩子。他们不会拒绝别人,明明舍友问借钱自己不情愿,但还是会把零花钱拿出来;比如明明爱干净,但总是有邋遢的舍友一屁股坐在自己床上,又不好说他,等等。这类孩子,往往是因为害怕失去一段关系,因而害怕对别人说“不”。家长要做的是告诉孩子,在某些范围内,他可以有权利对别人说“不”。适当的拒绝,不但不会失去一段真友情,反而会让别人知道你是有分寸的,有界限的,因此也会尊重你的界限。
此外,家长自己也要警惕和反思,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孩子的成长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了孩子的边界感。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家长给予孩子一个独立的小房间,但告诉他,你不可以关门、反锁,因为我要时刻知道你在干吗。或者是有的家长在孩子有性别意识后,还屡次无意地侵犯他们的边界,比如长大了的孩子还由异性长辈帮助洗澡等,这样也不会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性别边界。
第三,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一般而言,年龄小的孩子往往都不具备自控能力。一旦脱离父母监管,很少有孩子能做到严于律己,并坚决对诱惑说“不”,尤其是青少年在监管覆盖不到的地方,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带偏,这是需要家长深思熟虑的一点。
舒畅还特别补充说,很多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但弄错了寄宿和独立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如同树上的果实,一旦有充足养分、到适当时间它们就会自动掉落一样,如果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足够独立了,他们就会有勇气、有信心主动要求去体验寄宿。而不是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去寄宿。
在采访中,有教育工作者也给在寄宿与走读间游移不定的家长提出了一个不错的小建议。除了上述三个标准评估孩子是否适合寄宿外,还可以给他们报一些研学班来观察孩子是否适应短时期离开父母的生活。如果性格内向,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不建议过早寄宿。
从事儿童教育多年的回民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毛馨敏则表示,0-18岁这段时间,家长要尽量抽时间来陪伴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去无回的旅途。“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原生家庭的氛围和影响,远比学校教育来得要更加深远。能够有陪伴的机会,家长还是应尽量抓住,因为在孩子一生中,与父母、家人共同吃住的时间至多18年。读高中、大学后基本上就是住在学校了,只有周末或者寒、暑假能够回家。毕业后孩子如果在外地,那只有春节、中秋才能合家团聚。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大家能够住在一起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因此,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家长不要当“甩手掌柜”,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知道的
几条寄宿规则
一旦做好了寄宿的决定,就要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个适应,不仅仅包括孩子要适应,家长也要适应。
对于家长而言,有三条寄宿规则要知道。第一条就是学会适当放手。既然选择了让孩子寄宿,也就是相信学校和孩子有能力,因此家长要做的是按照学校要求,比如帮助孩子准备齐入校寄宿所需要的东西,协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放手”不代表“放弃”,平时还是要多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基本动向。
刚开始寄宿时,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一周很长,离家很久。因此,家长在头几个星期,选择一个下午,给孩子送送生活用品等。哪怕就是放在门卫,孩子收到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惦念的、被关注的,安全感是加码的。
在孩子慢慢适应集体生活后,不要过多干扰学校和孩子。家长要有思想准备,孩子第一次住校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遇到不涉及原则的问题,不要急于向学校、老师投诉或者提要求。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第二次、第三次再提出同样的困扰,家长衡量背后的严重性后再去找班主任或者学校协商解决。
周末孩子回家后,父母要和孩子谈“一席话”,走“一段路”,共“一盏灯”。在有限的亲子时间段中,父母要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陪孩子聊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情况;陪孩子出出门,增进一下彼此感情;与孩子共同在灯下学习,分享这周新学到的知识,而不是父母一直拿着手机和孩子共处一室。陪着并不代表陪伴。
对于准“寄宿生”,这里也有几条集体生活规则需要告诉你们。
第一条,安全第一。严格遵守校园规则,非周末不要随意离校。注意用电、用水安全,高层楼教室或者住宿切记不要在楼道打闹追逐嬉戏。
第二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张弛有度,不在无关学习的事情上花太多时间。
第三条,不要乱拿他人东西,借别人的东西之前要询问。生活用品或者零花钱不够了及时跟父母说。
第四条,讲究卫生,勤快收拾,不要让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他人。
第五条,和同学吃饭AA制;帮同学带饭时对方给钱要收,哪怕是小钱。这不光是钱的事。
第六条,学会拒绝,保持友好,但没有必要讨好迎合每个人。
第七条,有问题第一时间告诉爸妈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