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从事特殊教育,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能有什么收获呢?”可他,无怨无悔地做着特殊教育工作,在特殊教育中砥砺奋进8年。他用耐心、细心与恒心,为那些折翼天使重新插上腾飞的翅膀,用自己的爱心铸就特殊教育师魂,用自己的倾情编织特殊孩子的美丽人生。他就是“桂林市优秀教师”、阳朔县“十佳德育工作者”、阳朔县“十佳校长”、“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阳朔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曹文鸿。
曹文鸿在阳朔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公
近八年来,他默默耕耘在这块特教园地上,用真情播种、汗水浇灌,为那些残缺的花朵融化命运的冰雪。虽然与正常孩子的教育相比,他的劳动似乎是“无效”的:正常孩子学一天的知识,残儿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还学不会;正常孩子的丰硕成果,在残儿身上只能是天方夜谭……但是,无论有多么的艰难困苦,他都一如既往地用十倍的智慧,百倍的耐心,千倍的爱,去哺育残儿的成长,许他们一个看得见的未来。重复,是他最美的姿态;坚持,是他不懈的目标;爱与责任是他无怨的承诺;奉献特教是他无悔的追求。
学生自由散漫、顶撞老师、破坏公物……曹文鸿并没有因为这些情况消减对孩子们的爱意,一次到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引导,他均不厌其烦。“包容”二字在曹文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天看着这些不幸的智障孩子,每次听到残儿家长无助痛哭的声音,都会紧紧牵动这位校长的心。他理解家长的忧愁与痛苦,他深感特殊教育工作的责任重大,他更愿为特教奉献自己全部的爱。面对这些不讲卫生又不会自理的“低能”智障学生,他都和老师们一样,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保姆。谁的鼻涕长了,帮他们擦一擦;谁大小便失禁了,帮着换洗;谁不会走楼梯,耐心地教他怎么迈步;谁不会吞咽米饭,教他吃饭要领;谁不会写字,手把手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像父母亲一样地关爱他们,给学生买换洗的衣服,送贫困学生家庭一些实用物品,帮发癫痫病的学生擦呕吐物、端热水……
作为一所新成立的特殊教育学校首任校长,曹文鸿面临着学校设备设施不完善、专业师资不足、教学手段方法欠缺等诸多问题。为此,曹校长八年如一日,没有了寒暑假、没有了节假日,不管寒冬与酷暑,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出现在学校,写计划、找谈话、召开各种会议、清除杂草,啥事都干,经常早上很早到校,晚上至少天黑才回家,并积极探索特殊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明确提出“专业立校”的办学理念。他为了学校基本建设快速、顺利完成,常常自掏腰包垫资。他每个学期都自掏腰包,购买礼物鼓励送教学生,用微薄的工资经常赞助困难残疾孩子家庭。曹校长使阳朔的特殊教育学校从无到有,由粗变精,深得教师、家长信任和爱戴,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
这些特殊孩子是不幸的,但他们能在阳朔县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能遇上曹文鸿校长及其领导的老师们又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曹校长他们把特教带进了社区、家庭,实现了特教的零拒绝,诠释着特殊教育的理念——“不让一个残儿掉队”,真正给特殊孩子家庭带来了福音。
“竭尽所能地帮助校内外的每一个残儿,以心育人、以德育人、以情感人,让这些残儿一次又一次地品尝成功的乐趣,不断获得明显进步,用爱心铸就特殊教育师魂,用倾情编织特殊孩子美丽人生”,这就是曹文鸿的心声。
通讯员:莫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