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透亮,汤底清澈。
天还没大亮,黄振勇夫妻就着灯光开始包馄饨。
店面招牌。
溢香云吞店的位置。(地图软件截图)
正通路横穿过桂康居民区,主干道两侧开了不少小店,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其中有一家店不仅有馄饨、面条,还有蒸饺、小笼包等,满足周边居民的早餐选择。老板说,他们一家人在这里已经开店十八年,算是在这个片区扎下了根。
★推荐理由 家常的味道很温馨
这家店的馄饨我吃了好多年,就连家里的冰箱都还冻着他们家的生馄饨。他们家馄饨的味道,虽然谈不上特别“惊艳”,但有一种温馨的家常味道,吸引人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这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感受得到的。
——家住桂康社区的吕先生
★记者探店 调料丰富 任顾客自由搭配
沿着正通路一直向前走到16号铺面,记者找到了吕先生推荐的这家溢香云吞店。云吞也就是馄饨,是不同地方的两种叫法。这家店铺被一面墙分隔出两部分,面积较大的一边摆放着桌椅板凳,是供顾客吃东西的地方;面积稍小的一边则放着一个工作台,上面架着煮馄饨的大锅和一摞竹制蒸笼。
因为到店的时间已经临近中午,店里的蒸饺和小笼包已经售罄,记者点了一份馄饨。
向老板下好单,顾客就可以到座位上等待了。坐在小桌前,可以透过厨房的小门看到老板煮馄饨的样子。只见老板从身后的案板上数出一把馄饨,迅速揭开锅盖投入到开水中。在煮馄饨的同时,老板拿出消毒碗,往碗里加入了紫菜、葱花等佐料。一小会过后,厨房里升起一道水汽,馄饨已经煮好,老板揭开锅盖开始装碗。伴随着一阵热气,新鲜出炉的馄饨就送到了记者面前。
在每张桌子上,都放着好几个调味瓶,有白胡椒、陈醋、香油,还有金黄的灯笼椒辣酱,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取用。难怪推荐人会说,在这家店“能吃到自己喜欢的味道”。
为了品尝馄饨本真的味道,记者只加了一点点陈醋和白胡椒。碗里的馄饨皮晶莹剔透,可以看到里面包裹的粉红肉馅。用勺子舀上一个拖着长尾的馄饨,就像捞起了一只白色的金鱼,吸溜一下就滑进嘴里。嘴里最先感受到的是紫菜汤底的鲜,然后是调料陈醋的酸味和胡椒的微微辣味。咬开馄饨的时候,肉味一并迸发出来,让香味上了一个层次。鲜、酸、辣几种味道不断在嘴里循环,不一会儿,一碗馄饨就全下了肚。
连汤带水一起吃完,记者才发现周围多了不少来吃馄饨的顾客。随着厨房一次次水蒸气的升腾,一碗碗馄饨也不断送到顾客面前。虽然每个人因为加入的调料不同,让碗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但是大家享用馄饨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先吹几口气,再吸溜送进嘴里。这种场面,让整个小店充满了烟火气息。
★小店故事 听取顾客意见是开店诀窍
这家店是老板黄振勇家的夫妻店。出生百色的黄振勇早些年在外地打工,结识了不少福建莆田的朋友。结婚定居桂林之后,他在朋友们的指导建议之下,跟妻子一起开起了馄饨铺子,把发源于莆田的福建千里香馄饨的做法带到了桂林。
黄振勇说,他的小店2004年的时候就在桂康社区开起来了。最开始,夫妻二人在桂康菜市里租了一个小档口,每天起早贪黑地赶早市。为了让顾客等待的时间短一些,煮馄饨的火总是烧得很旺。炽热的炉火让灶台前的他大汗淋漓。“冬天的时候我只穿一件单衣都不会觉得冷,但夏天就真的是难熬了。不过这么多年做下来,我们两人也都练出了‘耐热性’。”
说到做馄饨的心得,黄振勇只是笑笑,“我感觉也没啥特别的,真要说诀窍,可能就是多听听客人的意见吧。”
他告诉记者,以前店里的餐桌上并没有这么多瓶瓶罐罐,是客人提出了很多需求,他才逐渐加上的。“这附近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广东、福建那边的客人喜欢加香油吃馄饨本味,北方客人更喜欢加醋和胡椒提味,而湖南和本地居民则是无辣不欢,我也是为了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才做的这些。”
为了让店里的顾客能有更多的选择,黄振勇夫妻除了做馄饨,也学着做起了蒸饺、小笼包这些点心,生意火爆的时候,早上十点钟不到就卖光了。
随着小店在居民之间的名气越来越大,夫妻二人2011年的时候在正通路上开起了这家面积更大的店铺,不少居民会专程过来买现做的生馄饨回家“囤货”。
“这条街上早点铺子很多,我们很高兴能有这么多顾客认可我们的手艺。只要客人喜欢,我们也会一直努力做下去。”
记者阳聃甫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