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健扬
当艺术毅然走出传统剧场,走进人群,贴入生活,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2022桂林艺术节希望把多种形式的艺术融入民众、融入日常,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在悠然的城市生活中还有别样的艺术文化生活。
经过精心策划,此次桂林艺术节共分为戏剧展演、街区巡游、音乐现场、艺术讲座四大单元,在国内外团队的联手演绎下将有29个演出项目、128场戏剧展演活动精彩呈现,其中公共空间、沉浸式互动演出是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部分戏剧内容也更贴近民众生活,桂林艺术节将为广大市民奉献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文化盛宴。
打破剧场局限 让戏剧走进人群
“与其想着如何让观众走进剧场,不如想着如何让艺术家走出剧场。”打破剧场局限,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接触艺术的能量,让戏剧走进群众,在大街小巷与戏剧面对面,丰富生动,惊喜有趣。在桂林东西巷《那个小孩》、手提箱剧场《做翅膀的人》、《VAMOS无限派送公司》、《太空牛在地球》、流动木偶剧场《命运歌舞厅》等戏剧街头表演,通过“偶”遇奇妙戏剧,给城市带来全新活力。
木偶互动巡游《那个小孩》由国际和国内戏剧界极富口碑的西班牙Voilà工作室创作。该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舞台艺术创作,善于将动人故事与视听技术巧妙融合。他们这次将在桂林山水间,将一个孩子的动人奇遇带到大家面前。故事将发生在真实的人群中,讲述小孩的“迷途”回家之旅,从北京到桂林,从剧场到人群,当小孩来到陌生的城市迷茫害怕之时,一只小鹿经过。两个小伙伴从陌生到熟悉,一起玩耍感受美好山水和自然,让观众感受到寻找亲人、回家之路的陪伴和温暖。
两个演员,一个箱子,一个温暖的故事,就能带你触碰想象力的天花板。街偶巡游《手提箱剧场:做翅膀的人》曾登上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的动人故事,以刘晓邑为核心的触感实验室团队代表作,将挑战迷你剧场的无限可能,通过木偶加肢体表演,现场弹唱,亲子互动,在开放的表演空间讲述手提箱里一个做翅膀老人的故事,向大小朋友传递爱的力量。
戴上面具,化身喜剧快递员,用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音乐舞蹈,展现着快递员忙碌无奈的工作状态。《VAMOS无限派送公司》是由英国久负盛名的全面具表演剧团——走起剧团(Vamos)创作的国际艺术节目。三个演员将化身外卖小组成员大蛮横、万人迷和受气包,三个外卖员将在大街小巷随处出没,每个行人都有可能成为幸运的观众。他们不分昼夜地传递观众的梦想,无论是食物、爱情,还是求婚计划。互动形式的表演,将最具特点、最具辨识度的角色带到街头巷尾,他们时不时会掏出各种小道具来跟观众互动,为现场观众献上爱与欢笑。
为了将中国航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偶型艺术家把宇航员形象进行了巧妙的偶型化创作。来自常驻英国的独立视觉艺术家KAIYIN《太空牛在地球》借助牛的元素,进行走街串巷的展示,展现了牛气冲天的航天科技发展形势。同时利用趣味化、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宇宙星河与城市的车水马龙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创造了浩瀚星河铺洒人间的艺术氛围,为来往的行人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太空梦。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每个角落都是一处缩微景观。流动木偶剧场《命运歌舞厅》是个演出地点不固定、四处“流窜”的剧场,像传统的皮影戏、布袋戏一样,一位表演者将负责操控木偶剧场的所有角色,包括肢体、声音等元素,自由地行走在街头各个角落,为观众上演奇思妙想的人偶剧。
源于生活的实践 探讨岁月的“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的实践,扎根于基层。在桂林艺术节的舞台上,许多作品灵感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独角戏《象棋的故事》来源于一个偶然的喜好。纪实剧场《裁·缝》则通过“老去”这个话题,多个侧面折射社会变迁、展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的绝笔之作,小说在他与年轻的妻子在异国他乡双双自尽之后得以发表。1976年出生的演员郭笑在30岁那年整理父亲的书时,翻到了一本1980年出版的《斯蒂芬·茨威格小说四篇》。最后一篇《象棋的故事》读罢,他开始下中国象棋,四处讨教,独自钻研。对这篇大师绝笔之作,他有说不出的喜欢,便种下基于原作改编戏剧的种子。在思索、品味、酝酿了三年后,于2015年正式开创作《象棋的故事》剧本,前前后后的筹备时间有近十年。
独角戏《象棋的故事》讲述了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一位从小就显示出惊人天才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竟然被人群之中一位神秘乘客打败了。而这位神秘乘客却是个对象棋很陌生的普通人,只是由于一段异常经历才使他能够轻松战胜世界冠军。而正是由于这“异常的经历”,这位神秘的“普通人”却再也回不到一个真正普通人的正常精神世界了。独角戏《象棋的故事》是郭笑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作品。出身总政歌舞团的郭笑有着极为丰富的演艺经历,其过往诸多代表性话剧和影视作品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次他身兼数职,首次“一人于舞台之上”呈现独角戏,并创意性地对原著小说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将小说中的国际象棋变为中国象棋。在呈现方式上,郭笑在戏剧中融合评书、贯口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感受到演员身上所具有的浓厚“国风”气质。
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变老”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必须面对的生活课题。纪实剧场《裁·缝》是近几年国内纪实剧场温情的补偿,作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讲述主人翁老顾的一生。看起来都是日常琐事,但无论是剧本还是舞台呈现都在细节处拿捏着力,以非常具体的文字、表演向观众传递人物的情感。作品探讨了“老去”和“离婚”两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通过纪实剧场,将剧情与现实做了更深的拉近,使观众看到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身上的故事。“为了创作,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采访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并走访了各式各样的老龄夫妻或鳏夫寡妇的生活。他们坦诚揭开生活的实情,甚至隐私中的伤疤,直面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困境。”导演王婷婷希望通过《裁·缝》让大家关注老去的父母,关注社会中的老人。
有温情 有脆弱 让戏剧更贴近生活
昆曲《浮生六记》厅堂版又名“布衣菜饭版”,题意取自《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芸娘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以回忆的方式,截取沈复和芸娘从沧浪亭搬至仓米巷的时间线,通过他们搬家、买菜、做饭、更衣的日常生活,展现平凡夫妻细水长流、苦日子甜过的“小确幸”。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桂林艺术节上演的昆曲《浮生六记》厅堂版结合古南门湖心岛环境,进行全新的编排演绎,通过沉浸式场景转换给桂林观众带来诗意的苏式生活体验。“本次最大的不同,在于看到不同的背景转换,实景风光化成了舞美与演员融为一体。同时我们为湖心岛定制了一条沉浸式路线,希望观众可以沉浸其中,体验生活的两人三餐四季。”导演胡翰驰说。
不论古今,戏剧或反映生活的温情美好,或反映生活的甜酸苦辣。无障碍表演剧场《午夜电影》,是一部邀请聋哑演员共同完成的作品,旨在营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剧场体验。演员将使用口语、不同风格的手语、肢体语言以及字幕和语音提示等多种交流形式,通过照片、实时和预录影像等媒介,将作品中隐藏的关于身体脆弱和无限的讨论在表演中展现出来。
《午夜电影》的编剧艾娃·莱恩(Eve Leigh)是一位残障人士,她的视力低于正常值,身体长期受到退行性病变的折磨,但肉眼看来,她并无明显残缺,这让她感受到社会中种种残障壁垒,却无法获得太多共情。她的自传性作品《午夜电影》聚焦一个深受慢性疼痛困扰的年轻女性。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孤独地在互联网上游荡,试图靠点击一个个网页、阅读一个个故事来逃避现实。在剧中,编剧巧妙地将对自身病情的描述与来自多家网络论坛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午夜电影》以敏锐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呼吁社会关注那些通常缺席于戏剧剧场的残障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