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动态

永福:身在福中很知福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4856

  图①:永福县“三江六岸”文化旅游AAAA级景区全景图(图片由永福县委宣传部提供)

  图②:百寿岩洞口崖壁上的摩崖石刻《百寿图》已有800年历史(图片由永福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周文琼

  森林覆盖率79.56%,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过15000个,是一个“天然氧吧”,被誉为“生活在树上的城市”。这里是“中国长寿之乡”,全县29.1万人中,百岁老人有52位,更有活到158岁的廖扶被载入史册。在一个历史朝代既出了文状元又出了武状元,这在中国2000多个县份中是少有的,而这里有。这里还是“东方神果”罗汉果之乡。这里是永福,福寿双全之地,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心中理想的生存之地。永福赓续千年文脉,向世界展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展现中国最传统的福寿文化。

  福寿之乡——身在福中很知福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直以来,人们对福寿无限向往。永福县有着近2000年的璀璨历史,在永福县这片神奇的山川和古老的土地上,“福”与“寿”的因缘深厚绵长。永福被列入首批“中国长寿之乡”。

  历史上,永福县是中国福文化集中展现的一块宝地,而百寿县则是中国寿文化展现最典型的吉地。今天的永福县,由原来的永福、百寿两县于1952年合并而成,以永福为名寓意福寿归一、珠联璧合。

  有句话说:“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指那些不成才、不争气、不懂得正确对待生活的人而言的,但是在永福,人们是身在福中知福的,并且把福文化不断传承弘扬。永福县城凤山顶上的“福”字大石刻和百寿岩中的“寿”石刻,“福”“寿”遥相呼应,是永福县福寿文化的标志。

  永福县城中心的凤山,是永福县的地理坐标。公园门口的LED显示屏上有实时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能达到20000个以上/cm³,因此,人一到这就感觉神清气爽并不稀奇。游览凤山一路都有“福”相伴,等待你去赏福、摸福、祈福、得福。位于山顶北面,凤山“福”字大石刻,便是最为知名的“福”石刻。相传这是按武状元李珙掌书福字真迹刻成的。

  李珙(永福籍),字温之,自幼聪明好学,参加县试和乡试都得到了功名,但是三次参加礼部会试却名落孙山。毅然弃文习武。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他去参加武举考试,终得状元及第。后官至武功大夫、融州知州、邕州团练使、忠州刺史等职。1126年李珙在千里勤王的抗金斗争中,与七万金兵展开血战,终因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而战死沙场。“名落孙山视等闲,弃文从武夺戎冠。孤军抗逆捐躯去,千里勤王裹尸还。情切切,血斑斑,伊谁高洁洒君兰?纵嫌剑及揭竿者,却有丹心照羽翰。”这一阕《鹧鸪天》,颂扬的就是北宋抗金英雄李珙。

  当年李珙功成名就、衣锦荣归之时,曾到凤山脚下的书馆拜谢恩师。恩师请他题一幅座右铭以激励后人,李珙不用毛笔,而以掌着墨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这个故事代代相传。清代,凤山澄心寺高僧寂籁禅师,别号听石僧,以为李珙掌书福字的故事与佛家有缘。李珙掌书福字的本意,是他觉得这一方福山福水给了他福运,武举夺魁,一举名标天下,所以他书写了这个大大的“福”字。而听石僧却从中悟出了真谛:李珙掌书福字,“福”与“佛”谐音,得福者安,遇佛者然(了然),求“福”之道与求“佛”之道本为一体,和谐相融。于是听石僧就将李珙生前掌书“福”字刻于凤山顶石壁,字高83厘米、宽78厘米,铁划银钩,刚劲有力,每画收笔处均现五个指痕。年长月久,到凤山“福”字古石刻前“祈福迎祥”就成为永福的一大民俗。今天,到凤山“祈福”,沾沾“福气”回家,已成为永福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

  百寿岩前有《百寿图》。有史料记载:宋绍定二年(1229年),古田知县史渭有感于夫子岩(今百寿岩)前一带百岁老人多,遂书隶书大“寿”字,长1.75米、宽1.48米,请百名长寿老者各书献一个小“寿”字,嵌入大“寿”字内,一字一体,笔力遒劲,无一雷同。书成后,史渭请来了当时桂林最有名的石匠王鼋,将其镌刻在夫子岩西侧岩壁上,每个小“寿”字旁都注有文体,成为《百寿图》。

  百寿图拓片一直以来是人们馈赠亲朋好友或为长寿者祝寿的珍贵礼品。南宋时期,专事拓印、装裱“百寿图”作坊久盛不衰。朝廷显贵、书香世家、百姓士庶都为拥有一幅“百寿图”而自豪。挂之于堂中顿然门庭生辉、宾客争相观赏。民国时,《百寿图》的拓件曾作为政府礼物,赠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寿诞。1958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适逢摩洛哥国王寿诞,周总理即以“百寿图”作贺。2013年5月,百寿岩被列为全国第七批国家重点文件保护单位,《百寿图》拓件现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1995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来信称,他已将“百寿图”视为“东方文化精品”收藏于他的私立博物馆中。

  自古以来,永福以“水旱无忧三千垌,十里长逢百岁人”而著称,早在西汉时期,永福人民的先祖廖扶就以活到158岁的生命神话被敕封为拯危真人载入史册。

  2022年,该县人口29.1万中百岁老人有52位,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达17.8人,远高于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标准。2007年,永福就被授予首批“中国长寿之乡”和“世界养生产业示范基地”。“长寿”“福寿”已经成为永福最显著的标签。

  彩调之乡——快乐剧种的快乐延续

  一部彩调剧《刘三姐》让世界认识了彩调,认识了广西,认识了永福。永福是彩调之乡,彩调在永福已有400余年传承历史。彩调之乡的荣耀感早已刻在永福人的心底。

  永福彩调的萌发可追溯到明代。在明代中叶,永福县罗锦镇林村林氏家族从福建迁来后,将老家祭拜令公的习俗也带了过来。在举办祭礼仪式时,以武灯(舞狮、打棍等)和文灯(唱小曲、小调)助兴,后在文灯中添加采茶、山歌、小调等艺术形式,构成小曲花灯(彩调)表演形式的雏形。至清代中叶,小曲花灯已成为有固定表演形式的民间小戏。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罗锦镇江月村人蒙廷璋对彩调进行艺术深化,首开多徒授艺、分色定角、编撰桥本、创腔录谱等,弘扬发展小曲花灯(彩调)的举措,使彩调成为程式规范、唱腔动听、舞姿优美、语言诙谐,受众广泛的戏剧品牌。在蒙廷璋之后,又有一批批彩调艺人纷纷外出教馆授徒,传习彩调。新中国成立之初,柳州彩调团就是以永福县人的彩调班子为基础成立。上世纪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风靡广西,其作者之一肖甘牛就是永福人;彩调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也是永福人。

  今天的永福彩调,仍保留着较原生态的唱腔、演技传承,在民间大展其“快乐”的主题魅力。“永福彩调”在2010年获自治区文化厅公布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扩展名录。

  走在永福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听到彩调声,让人们与快乐不期而遇。在永福,彩调的确无处不在。历史上,全县农村彩调队曾达到200余支,演员达5000多人,其中罗锦镇就有70余支。目前,全县9个乡镇有业余彩调队80余支,每个乡都有彩调队伍,如不下雨,县城每天都有彩调演出。永福县现有国有专业彩调艺术团1个,他们每年为全县奉献的节目达100场以上,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永福县将彩调展演传承作为本县文化品牌活动,“茅江之夏”是农村彩调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37届。近年来永福狠抓创作重精品,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目前,投资约4000万元的永福县彩调博物馆也处于收尾阶段了。每年投入资金用于乡镇、村屯开办公益辅导培训班为全县彩调爱好者搭建了提升表演技巧、展示演技的通道和平台。在永福,从孩童到耄耋老人,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习、参与到彩调中来。

  赓续千年文脉——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

  福寿文化、彩调文化在永福大放光彩,永福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状元文化、农业文化。永福的山水、人文、物产构筑起了这里的福寿文化,福寿文化的基因又刻在了其中,相融相生。永福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点2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赓续千年文脉,在保护和传承中,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

  永福的窑田岭窑址,散布着可辨认的古代窑址23座。该窑址为广西最大古代窑场,遗存完善、出土器物精美,有代表当时制瓷业开先河技术的器物、专门烧制古代乐器花腔腰鼓的窑场、手工作坊遗址等,具有重要历史、科研、艺术价值。窑田岭窑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宋代中国唯一大量专烧腰鼓的窑场,在中国工艺史、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宋代中国腰鼓之都。

  自宋以来,永福出了47名进士、312名举人,这里还是宋代文状元王世则和武状元李珙故里。据资料考证,一个县在一个历史朝代既出了文状元又出了武状元,这在中国2000多个县份中是不多见的。如今永福县城的状元坊是永福状元文化的核心展示区。有状元坊、状元桥、状元文化街、状元文化文创楼、状元人物塑像、状元故里碑、状元赋石雕、状元码头等。人们在这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一代代学子,奋勇拼搏。

  罗汉果被誉为“东方神果”。据统计,全世界90%的罗汉果均出自永福及周边地区,在永福种植罗汉果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1995年永福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罗汉果之乡”,因此也有罗汉果是永福人的身份证这一说法。400年的时间,一颗山林里的罗汉果经历的旅程充满温暖、探索,一路上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企业奋力发展……一颗罗汉果已经发展出了罗汉果茶、罗汉果饮料、罗汉果提取物“甜苷”。它走出了广西,走到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永福展现给世界的一张最美的名片。

  空气、土地、河流、森林、物产、民俗文化……永福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在述说着福寿的因缘深厚绵长,探寻人生之福、生活之福,你总要来永福走一遭。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