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新物种名单再次更新。一种名为“志林肚天牛”的新物种,在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发现并命名。这是继猫儿山开口箭、花坪纤树蛙之后,今年桂林发现的第3个新物种。
记者从市林业和园林局了解到,最近一年,桂林共发现1个动物新物种、1个昆虫新物种、4个植物新物种,还有多个新的观测记录“现身”。这些新物种、新观测记录一年来为何频现?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新物种频频出现 去年以来确认6名“新朋友”
近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长江大学农学院昆虫研究所鞘翅目系统分类学实验室团队,在南岭山脉昆虫多样性调查中,发现并命名了肚天牛属一新种——志林肚天牛,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Zootaxa》。
记者从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了解到,志林肚天牛发现于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江坪站附近,采集地点位于海拔约1300米的竹林生境中。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志林肚天牛对竹林生境的偏好,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习性、分布范围及其与栖息地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肚天牛属隶属于鞘翅目、天牛科、锯天牛亚科,目前全球已知8种,其中中国分布3种。志林肚天牛体色以浅红褐色为主,下颚内缘为黑褐色,触角呈暗红褐色。体表大部分被覆细小的浅黄色绒毛。头部较前胸背板基部窄,具明显的中纵沟;额部短而横宽,刻点皱纹较粗;头顶微凹陷,刻点粗大。复眼发达且凸出,小眼面细密。
除了志林肚天牛,今年2月,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猫儿山开口箭”。不久后,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发现了树蛙科纤树蛙属新物种“花坪纤树蛙”。
市林园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以来,桂林在各自然保护地内发现6个新物种,包含动物新物种花坪纤树蛙、昆虫新物种志林肚天牛,以及全州樱花、猫儿山香茶菜、猫儿山开口箭、阳朔风筝果等4个植物新物种。
记者从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了解到,猫儿山开口箭的叶子呈条形,花序梗长,苞片极短。其叶9-13片,线形,长25~45厘米;花梗长约22厘米,苞片长约3毫米,披针形,花丝基部扩大并连接形成粗糙的环形附属物,子房呈扁平的球形。目前,根据IUCN红色名录类别和标准(第3.1版),该物种被初步归类为濒危。
猫儿山香茶菜在形态上与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大锥香茶菜,以及分布于湖北、四川、陕西等地的鄂西香茶菜相似,但具有全身密布腺点及短硬毛等特征。香茶菜属隶属于唇形科植物,我国原记载有77种,全世界约有10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少数种类产于非洲。
花坪纤树蛙,据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物种体型较小,雄性体长26.6-28.8毫米,雌性体长29.8-32.8毫米,无犁骨齿,身体背面黄褐色,有一个深褐色倒Y形斑;雄性则具有内声囊和雄性线,声囊孔呈椭圆形,边缘深褐色,喉部光滑,虹膜金褐色,体侧皮肤粗糙,具白色斑块。花坪纤树蛙目前已知仅分布于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天隐匿于有积水的竹子内,繁殖期雌性产卵于有积水的竹节内壁上。
全州樱花被发现于广西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广西目前唯一的李属特有种。全州樱花隶属蔷薇科李属,其植株多为灌木状,少数呈小乔木,开花时可见粉色的小花零散长在枝头。该物种零散分布于海拔1400米至1800米的灌丛或草坡中,数量可观,最高的植株不超过3米。
阳朔风筝果为木质藤本,幼枝锈色被绢毛,老枝无毛,具白色或淡绿色皮孔,圆形,粗疣点,其花期在4月,果期为4-5月。该物种目前仅发现分布在漓江畔海拔约120米的喀斯特石山上,数量极为稀少,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划分标准,该物种为极危物种。
过去几年 桂林还有这些新物种“现身”
而把时间线再往前移,桂林近年来还有多个新物种先后“露面”。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表示,2020年,该保护区内发现了南岭景天、褶萼凤仙花;2022年,发现了桂北琴蛙。此外,还监测到了中华石杉等广西新记录。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在开展广西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先后在恭城银殿山以及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海拔地带发现了一种开着黄色三花瓣的景天属植物,经过4年多的野外跟踪调查,花、果标本采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最终确定该种植物为景天属新种——南岭景天。景天属是一类生长于半干旱或寒冷气候的一年生或多年生多肉植物,中国共有景天属植物121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桂北琴蛙雄性头体长50.2-63.6毫米,雌性54.6毫米;背部后端有明显疣粒;喉、胸和上腹部具灰褐色云斑,下腹部几乎纯乳白色;乳白色不连续的背中线;除第一指外,其余指、趾端具腹侧沟;胫跗关节前伸达眼鼻间;一对咽侧下外声囊。该蛙生活海拔跨度在300米-1300米之间,有的生活在稻田内,有的生活在阔叶林内的静水池边,有的生活在灌草丛中,4至7月都能听到鸣叫。目前该物种在桂北兴安和资源县都有分布,野外种群数量较多。
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科监测人员介绍,近年来,花坪保护区也陆续发现花坪角蟾、花坪白环蛇等新物种。此外,也有盘腹蛛属蜘蛛、雄王穴猛蚁等新记录被监测到。
据悉,花坪角蟾体型较大,成年雄性体长55.8-61.4毫米,成年雌性体长68.5-74.8毫米,背面观吻部圆形,鼻间距小于眶间距,鼓膜清晰、大小适中,无犁骨脊和犁骨齿;后肢细长,脚跟重叠,胫跗关节前伸至眼睛中央,上眼睑边缘具稍大的角状突起;背面灰棕色,雄性略带蓝色,雌性头部和身体背面红棕色。花坪角蟾发现于海拔1300至1330米的小径旁的灌木枝条上,目前仅知分布于广西北部的花坪自然保护区。
花坪白环蛇属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中小型无毒蛇,攻击性很强。该物种通体光滑,体色从头至尾为棕黑色,躯干具31–35条灰粉色横纹,尾部具13–16条;横纹将底色分割为棕黑色椭圆形斑块,沿体背和尾背排列成行;腹面中央具宽棕黑色纵纹,两侧各有一条连续的窄灰白色腹侧线。
得益于种质资源调查 鉴定技术进步帮了大忙
记者搜索相关报道发现,2021年以来,广西各地开始频频有新物种现身,几乎每隔一两周,就有新物种成果发表。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新物种频繁涌现,首先得益于自治区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组织科研团队对整个广西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种质资源调查就是对区域内的生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广西之前的动植物品种都有记录和数据,做这个调查也是为了排查是否有新的物种出现。”
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宣教事务科负责人介绍,为了查清楚保护区的本底资源,保护区此前已经开展了两次综合科学考察,2024年10月启动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此次科考目前正在进行中。“保护区可以说是物种基因库,每年都会有全国各地的大中院校来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一旦发现有疑似的新物种,就采集样本回去做进一步的鉴别。”
除此之外,鉴定方法的进步、新技术的运用、更深入的调查,也都在新物种的发现上起了重要作用。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余国华研究两栖动物分类和系统演化近20年,他告诉记者,以前进行物种鉴定时大多会从生物的形态入手,但如果形态相似,容易将新物种误认为是已经发现的物种。“随着分析手段进步,除了形态之外,现在还会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对物种进行分析鉴定,这几年,我的团队每年都会有四五个新物种成功发表出来。”
余国华说,如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都启动了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很多保护区也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越来越多科研团队都走进保护区开展物种调查相关项目。
记者从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近3年就有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院校、研究所,共计146批次、946人次走进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调研。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10年前,每年只有两三个科研团队到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但现在平均一年就有十五六个团队来到保护区。“多的时候一年会有二三十个小组和团队、两三百人来。”
“这些年,桂林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投入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为安全、稳定的栖息地,为物种多样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上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不断完善,为科研工作者深入自然、开展实地研究创造了极大便利,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新物种发现频率提高。
“新物种的认定能帮我们‘摸清家底’,让我们更了解桂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余国华说,从学术层面来看,新物种的发现也能进一步完善物种分类体系和进化历史,对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此外,新物种还可能在生态系统中有独特作用,有助于更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状况,为生态平衡研究提供参考。
市林园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64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1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种、二级保护动物95种;野生维管束植物312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61种。
记者唐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