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一艺术创作基地”一角,其中的装置和家居用品均为艺术家利用枯枝断木设计制作而成。记者韦莎妮娜 摄
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不少女性顾客齐聚“山镜·路亚小院”,参与百人围炉煮茶手工游戏活动。 (受访者供图)
去年秋天,“山镜·路亚小院”的芦苇栈道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王亚东 摄
“鼎一艺术创作基地”里,乔敏康和郎伊玲在讨论设计方案。周围的作品均出自两人之手。 记者苏展 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王亚东
“藏”在小村里的艺术空间
一棵枯死的柑橘小树,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摇身一变成了室内悬挂装置艺术品“空中的诗”;把废弃的电动车零件拼在一起,一个颇具艺术气息的置物架就诞生了。此外,还有鸡舍改造而成的下沉式咖啡厅、沿着木头纹理制作的曲水流觞茶桌……
在七星区朝阳乡西南村,一个艺术空间藏身其中。艺术家乔敏康和郎伊玲夫妇扎根乡村11年,用艺术的“魔法棒”点石成金,把20世纪破旧的厂房和农舍改造成了人人向往的生活美学空间。不仅如此,夫妇俩还发挥所长,推广地方古建筑木雕文创产品,敞开大门欢迎研学团队,弘扬和普及古建筑文化,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为“艺术赋能乡村”写下生动注脚。
走进乔敏康和郎伊玲的“鼎一艺术创作基地”,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木头的香气。空中挂着的、地上摆着的、墙上陈列的,全是两人设计制作的木艺作品。有掌上把玩的手工雕刻齐天大圣摆件,也有长度超过两米的鱼骨沙发,还有像牙齿的小木凳、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山水景观灯……100多件木艺作品让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乔敏康和郎伊玲来到西南村,发现这里还保留着不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厂房。老厂房自带的高开间和岁月感让学建筑的乔敏康着迷不已。于是他立即租下了村里的1500平方米厂房。
在此“蛰居”的十余年中,乔敏康和妻子创作了大量的木艺作品。他们做的第一件作品是应一位设计师的要求,复刻一个大型松树装置作品。“我记得当时运到青岛的运费要4800元。大家很喜欢我们的作品,与其说是客户,不如说是很多年的朋友,大家的友情从‘QQ’时代延续到了‘微信’时代。”郎伊玲说。
如今,借助直播间,天南海北的人知道了这个“藏”在乡村里的艺术基地,有的人还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感受木艺之美。乔敏康说,尤其是去年,在抖音、小红书的“流量加持”下,基地人气飙升,成了市民、游客的打卡点,来访人数达2万余人次。七星区朝阳乡也成为热门的桂林近郊旅游目的地。
“我们想要在乡村搭建一个艺术空间,不定期开展一些音乐交流、文化游学和艺术创作等形式的交流活动。现在也逐渐开发了包括陶艺、木工等相关的亲子研学课程。让更多喜欢文化艺术的朋友从闹市抽身出来,回归田园,感受艺术的疗愈力量,也在这里‘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郎伊玲表示。
“桂林元素”木艺产品成了“香饽饽”
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桂林逍遥楼,曾与江西滕王阁、山西鹳雀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等名楼齐名。登上逍遥楼,可鸟瞰漓水诸峰。一千多年来,逍遥楼多次损毁又多次重建。
乔敏康说,在桂林的古建筑中,逍遥楼极具代表性,因此他制作了许多等比例缩小的木质逍遥楼模型。一个逍遥楼模型需要用到一千多块零件,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需要很大的耐心。有的人可能要好几个月才能拼装完成。也有人直接向乔敏康购买成品回去摆放在家里。如今,各种大小尺寸的逍遥楼模型成了“鼎一艺术创作基地”最畅销的文创产品。
除了等比例缩小古朴典雅的逍遥楼,乔敏康还以桂林山水为灵感,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挂灯和艺术装置。“我和妻子都不是桂林人,但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求学岁月。因此我们很多设计都有桂林的元素。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直观地感受到桂林古建筑文化和山水文化之美。”乔敏康说。
郎伊玲则告诉记者,在乡村扎根的这11年里,她和丈夫看到了艺术反哺乡村的力量。“逍遥楼模型订单接得多的时候,我们请附近的村民来帮忙拼装,拼着拼着他们从一开始什么也不懂的门外汉变成了半个‘老师傅’,不仅能够叫出各种古建筑构件的名称,还知道这个结构该放在哪里,有时候我都要向他们请教。”
艺术赋能乡村文旅振兴
随着一批批特色文艺小院入驻乡间,寂静的乡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朝阳乡,像“鼎一”这样的文艺小院还有不少。
在七星区朝阳乡“山镜·路亚小院”,雾霭蒙蒙的远山、古典韵味的红墙、几张系在岸边的竹筏、绿莹莹的湖水,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图。每逢周末,许多市民慕名前来打卡,远离闹市喧嚣,在这里寻回一分质朴宁静。小院的主理人刘文侠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天气,调整院子里的布设景观,推出相应的美食和饮品。近期院子的主题围绕“烟雨山色”展开,新增了几张竹筏,营造一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刘文侠介绍说,“山镜·路亚小院”前身是一个钓鱼基地。自去年8月重装对外营业以来,已经接待了超过5万人次访客。尤其是屋顶咖啡、芦苇栈道相继推出后,小院更是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爆款”。“久居樊笼里”的都市人来到小院,都会被这里自带的轻松惬意属性所吸引。周末的访客量更是达到了300—400人次。
春有信,花不负。在朝阳乡另一个网红小院“哈尼花园”,花儿已经开好了,静待开园。2022年4月,哈尼花园对外开放,渐渐成了市民游客赏花的好去处。每年春暖花开时,花园如期开放,游客纷至沓来。花园主理人之一苏星月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和打造,小院近10亩的土地上已经栽种了月季、铁线莲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除了可以沉浸式赏花,花园还推出了许多体验项目,如花房下午茶、团建、共享农场等,让市民游客在大自然里尽情地放松自己,疗愈身心。
近年来,七星区迈出了“乡村+艺术”的探索步伐,吸引优秀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进入乡村,积极对村落环境进行艺术化改造,为乡村文旅振兴注入“艺术动能”。以朝阳乡为例,该乡党委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近郊农文旅融合产业,构建乡村文旅综合体,打造了“山镜·路亚小院”“哈尼花园”“东篱小院”等多个文艺小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朝阳乡文艺小院群落共接待访客超过20万人次。闲置农舍和废弃厂房成了乡村文旅的“文化新地标”。依托“鼎一艺术创作基地”等文艺小院,村容村貌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共硬化、美化村庄道路3000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