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数字报
上个世纪的桂林工业(上)

桂林日报
 

    桂林罐头食品厂,建于1966年。1980年10月出产了第一批糖水桔子罐头。1985年,引进安装了一套罗马尼亚汽水生产线。生产的罐头有传统的马蹄、菠萝、桔子,还有蘑菇罐头等。罐头厂生产的桂花汽水、橙汁汽水、桂林可乐曾风靡一时。

    解放前的桂林纺织业,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自染自销的张永发布店,以官布出名。解放后,织布厂、棉纺厂、毛巾厂等陆续得到发展壮大。上世纪60年代,桂林轴线厂生产的“大桔牌”棉塔线远销非洲,成为最早出口创汇的纺织企业。图为轴线厂的工人们正在检验产品质量。

    上世纪60年代,桂林的工艺美术产品以镜画、针织品为主。改革开放后,桂林开发出金银首饰、竹木石雕等产品。同时开创了工业旅游的先河,游客可以到工厂参观生产过程并购买工艺品。图为陶瓷厂的工人正在上色。

    桂林中药制药厂建立于1967年,是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工厂最早的生产形式是手工作坊式生产,通过研发创新,利用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进行工业化生产,发展成为广西第一家生产中药片剂的中药厂,现在也依然是极具特色的全国重点中成药生产厂家。图为上世纪70年代,工人们围坐在一起装药丸的场景。路弦 供图

    桂林合成洗涤剂厂是轻工部定点广西的合成洗涤剂专业厂。1968年兴建,1972年初投产。洗衣机全面推广使用,生产有“桂林”、“桂花”、“加酶”“雄鸡”等牌号的洗衣粉。这是1986年,桂林十字街出现了一幅超过10米长的巨幅绘制广告——桂林合成洗涤剂厂生产的鹿茸洗发精。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幅广告映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张喆 摄

    1966年,原电子工业部在桂林芦笛风景区选址筹建国营长海机器厂。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度成为国家大型电子整机骨干企业。该厂生产的芦笛牌黑白、彩色电视机,截至1989年底,累计产量超过50万台。由于电视机灵敏度高,适合边远地区信号微弱的地方收看,很受欢迎。

    □记者唐艳兰

    翻开尘封的保险箱,打开一卷卷黑白胶片,展开一张张发黄褪色的照片,溴化银积淀着历史的时光。《桂林日报》“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的第一个篇章,便是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桂林工业。

    桂林工业是在以手工业作坊为主的薄弱基础上,开始建设和发展的。

    1951年,全市第一家新建的国营企业———桂林机床厂的诞生,拉开了桂林工业起步的帷幕。1954年至1958年,桂林全面开展了手工业合作化,组建了91个手工业合作社厂,这些社厂有许多”后来成为桂林市的重要企业。如毛巾厂、电机厂、橡胶制品厂等等。而对资改造的工业如机械厂、轴线厂、染织厂等也成为市内的骨干企业。1958年后,国家又先后投资兴建了桂林棉纺厂、制药厅、电表厂、化工厂等一大批国营企业。

    桂林工业大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在1964年至1970年。这时,桂林按国家规划定为“小三线”,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计委、经委及中央各有关部、局纷纷来桂林规划布点,把重工、轻工、军工、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新建或搬迁到桂林。其中橡胶工业、制药工业、电子工业、机床工业、电工仪表等行业,如轮胎厂、电力电容器厂、长海机器厂、漓江无线电厂、第三制药厂以及轻工的第二造纸厂、合成剂厂等十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就是那个时候布点兴建的。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桂林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并确立优势产业的时期,也是工业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原有的机械、橡胶、医药、纺织、化学、食品等行业得到加强,充实和完善。新兴的电子工业,在此时期一跃而上,建成了十多家企业,使电子工业位居广西之首。这样形成了一个行业配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具备了发展工业的经济实力。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国家高度重视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桂林按照工业产业、产品结构应按城市性质和特点调整的原则,遵循“少物耗、少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发展道路,积极在工业发展上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的统一,许多企业因此关停并转。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精选了部分工业图片,与广大读者共同回顾二十世纪桂林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景象。

    [资料节选《桂林经济发展四十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