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数字报
哑子背疯

桂林日报
 

    哑子背疯婆 叶浅予 画

    桂剧《哑子背疯》 (资料图片)

    桂剧《哑子背疯》(资料图片)

    □黄伟林

    《哑子背疯》是桂剧中一出著名的折子戏。桂剧的改革者欧阳予倩在他的《后台人语(之三)》中说过:“桂戏有许多戏是平剧中没有的,如《哑子背疯》,如《大闹严府》之类,都有独到之处……”

    《桂林文化城大事记》有关于《哑子背疯》的介绍:

    又名《哑汉驮妻》,桂剧高腔,二场,正剧。

    两晋战乱年间,一哑汉背驮少妇流落街市乡井,以卖唱乞讨为生。一日,正逢会元桥庙会,大富商贾傅湘遇哑汉背少妇而来,问其身世来由,方知他俩乃老夫少妇:夫在兵灾中被掳而遭害致哑,妻为逃战乱而病至瘫痪,不能行走,夫妻俩只得相依为命,夫背妇唱,乞讨为生。傅湘问其能唱何词,妇答,能唱安贫乐道,劝人为善之词。遂叫妇人来唱,听后深受感动,傅湘怜其夫妻一瘫一哑,以银粮周济他们。[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桂林图书馆编《桂林文化城大事记》,漓江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青年学者朱江勇的《桂剧》一书,列举桂剧传统戏,专门有对《哑子背疯》的介绍,抄录如下:

    《哑子背疯》又名《哑子驮妻》,原是《目连戏》中一折,历来独立演出。

    剧情简介:傅相在会缘桥庙会之日,见一哑汉驮着少妇妻子卖唱。问及身世,才知道他们是夫妻,丈夫在战乱中遭智谋毒哑逃回,妻子风湿瘫痪,两人相依为命,卖唱为生。傅相可怜这对夫妻,周济他们而归。

    艺术特色:桂剧《哑子背疯》是桂剧传统戏中颇具特色的花旦戏,舞蹈性强,唱做并重,需要较高的艺术技巧。剧中的少妇和哑汉,实际上由花旦一人担任,上身饰少妇,下身饰哑汉,穿男彩裤,扎花裙,足蹬芒鞋,腹部绑一假人(哑汉)的上身,腰上扎两只假腿(少妇的腿),穿花裤。表演时上身为温顺、风韵的少妇,下身表演步履蹒跚的老汉,演员一身兼演两个不同性别、个性相异的角色。

    演出情况:该剧是桂剧名旦“小飞燕”(方昭媛)的拿手戏,其演技精湛娴熟。20世纪30年代,名旦颗颗珠、金小梅、小飞燕、何艳君四人同在桂林西湖酒家戏院上演该戏,轰动一时,传为美谈。以后的花旦尹羲、秦彩霞、黄艺君也擅演该戏。

    桂林文化城舞蹈研究专家覃国康在《桂林抗战艺术史》一书中也有对《哑子背疯》的介绍,她称之为《老背少》,她是这样介绍的:

    (老背少)汉族民间舞蹈,也叫“哑痛疯”“公背婆”“假背真”等,流传于我国中南地区,是借助道具,由一人扮演两个角色的歌舞形式,多在农闲节日时表演。通过舞者精湛的表演技艺,使扮演的“两个人物”对比鲜明,栩栩如生。

    此舞蹈形式于明清时已盛行,被收入到戏曲中,先是成为“目连戏”中的歌舞片断,后来发展成地方戏曲如徽剧、婺剧、桂剧中的一出折子戏,名为“哑子背疯”。这出戏对演员要求较高,必须唱舞并重。当一些戏曲名角演红了这出戏之后,又反过来对舞蹈艺术产生了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发生在抗战时期的桂林。1942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在桂林看到桂剧名旦小飞燕的表演,大为震撼,之后专门向小飞燕学习,学会了这出戏,将其改编成深受群众欢迎的舞蹈《哑子背疯》,并作为保留节日时常上演,1946年还带到美国,把这个饶有趣味的中国民间舞蹈介绍给海外观众。1942年、1943年,抗日演剧四队的演员葛文骅等,在广西也曾先后向湘桂的戏剧名演员学习这个存在于戏曲当中的民间舞蹈。

    覃国康称“老背少”这种舞蹈形式流传于中南地区,的确如此。《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戏剧家卷》中有关田汉的章节有这样一段:

    湘剧《新会缘桥》根据湘剧高腔《目连传》连台大戏的一折《老汉驮妻》改编,写目连之父施财济贫于会缘桥,哑老汉驮着瘫痪的妻子到桥上求济。原剧几乎没有人物性格,只有特技表演(剧中哑汉与瘫妻同时由花旦一人扮演),集生、旦工于一身。

    董健在《田汉评传》中也提到“湘剧演员李燕柏(艺名筱艳柏)演《会缘桥》(一名《老汉驮妻》)出了名,长沙、湘潭一带妇孺皆知”。显然,“老背少”这种舞蹈形式在中南地区并不少见。不过,在中南地区之外,同样有“老背少”舞蹈形式的存在。我曾在1940年代的《国际新闻画报》读到一则题为《哑子背疯 甥舅相打》的消息,称:

    苏北鲁南民间有甥舅打架之戏,与《哑子背疯》相同,一人兼任两角,为一老一少,作扭殴之状,惟妙惟肖,由来已久,惜此间人不知耳。

    《哑子背疯》,背上少女歌唱,甥舅打架则仅作互殴,及互相辱骂之状,甚或作粗鄙之词“辣马,辣马”之声不绝,殆所以不登大雅也。

    这则消息说明《哑子背疯》这一戏剧形式并不局限于中南地区,在江苏、山东等华东地区亦有流传。

    上面两段文字都提到了桂剧名旦小飞燕,显然,《哑子背疯》是小飞燕的“拿手好戏”。

    小飞燕,桂剧四大名旦之一。桂剧有前、后“四大名旦”。前“四大名旦”为凤凰鸣、桂枝香、小桃红和如意珠(谢玉君),后“四大名旦”为如意珠、小飞燕、小金凤和金小梅。小飞燕为桂剧的后“四大名旦”之一。

    小金凤对小飞燕及其《哑子背疯》亦有很高评价。她说:“她(小飞燕)的拿手戏有《晴雯补裘》、《晴雯归天》、《哑子背疯》、《黛玉葬花》等。《哑子背疯》为桂剧的唱做名剧之一,一人兼演二角,上身饰少女,下身行路是汉子,上下兼顾,做工十分细致,是一出难度较大的戏。小飞燕运用她娴熟的功夫和精湛的技巧,演来十分精彩,深得观众的称许。”

    我想,《哑子背疯》最初可能主要寄身于民间戏剧;之后,在桂林舞台,因为小飞燕的出色表演,成为桂剧的经典作品之一;再之后,通过向小飞燕学艺,戴爱莲将《哑子背疯》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在重庆、在上海,甚至在美国,《哑子背疯》成为戴爱莲的保留节目。从民间艺人的表演,到小飞燕的经典化,再到戴爱莲的改编和推广,可以看出《哑子背疯》这出折子戏的经典化过程。

    在检索有关《哑子背疯》的资料时,我还发现一篇厚生写的《看戴爱莲跳舞》,由此文,可以看出当年戴爱莲演出《哑子背疯》的豪华阵容:

    戴爱莲舞蹈中《哑子背疯》节目是以中国锣鼓作音乐节奏的,同时以笛子和歌声和之。地方戏和京戏中有过这节目。不过戴采来创造一种舞蹈的形式,这一组中国音乐团中,吹笛的是小画家丁聪,而打鼓的却是欧阳予倩的儿子欧阳山尊,现在也是戏剧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他的鼓敲得很不错,正如京戏中敲鼓板的,居于领导地位,越敲越劲,似乎比丁聪的笛子更有苗头,据说他在内地就替戴爱莲敲鼓,一直敲到上海,他学这一段锣鼓计练习一星期之多,始相调和。

    画家丁聪为之吹笛,戏剧导演欧阳山尊为之打鼓,这样的阵容怎么能不让观众为之倾倒。

    检索民国时期有关《哑子背疯》的资料,经常可以看到戴爱莲的演出剧照,《哑子背疯》几乎成了戴爱莲的演出专利。其实,《哑子背疯》不仅是一出绝妙的舞蹈,而且还伴有动人的音乐,这里不妨抄录其歌词:

    花样翻新看不尽,哑子背疯也上场,一人要作二人舞,一人扮成二人样。

    疯子的手腕多灵巧,哑子的腿脚多强壮,藤条缠在扁担上,哑子背个疯子娘。

    花开之月喷鼻香,蝴蝶蜜蜂采花忙,哑子说不出心中话,疯子走不出槐树旁。

    小桥架在小河边,二人上桥把景观,近看桃花配杨柳,远看白云绕青山。

    小河里面游小鱼,水草里面藏虾米,桥下显出桥上影,真人假人分不清。

    虽然戴爱莲表演的《哑子背疯》名声极大,但当年桂林文化城的观众却对小飞燕的表演情有独钟。例如,著名报人徐铸成就曾专门撰文谈他在桂林看桂剧看《哑子背疯》的感受:

    当天,同去欣赏了桂剧,立即对它发生了兴趣,觉得无论唱腔、念白、舞姿,都很有特色,艺术水平并不逊于京戏或汉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出《哑子背疯》。剧情非常好:一对住在荒岛上的贫苦夫妻,丈夫是又驼又瞎又哑,妻子长得花容月貌,却患了疯瘫。一天,所住的茅屋忽然失火,哑子忙背着妻子逃出荒岛。两个角色是一个人扮的,边走边唱边表演许多惊险的动作。上身是妻子,婀娜多姿,下身却是拙笨的蠢汉,表演时要显出截然不同的身段,而又不显出“一身而二任焉”的痕迹。最惊险的一个“镜头”是,当跨上独木桥离开荒岛时,她——— 平时当然没有什么菱花镜,忽然从水中看到自己秀丽的面目,引起身世的感叹,一时忘了指引瞎子丈夫,因而几乎失足落水,唱得婉转凄凉,做得十分合情合理,舞蹈惊险而曼妙。我当时真为这剧情和高超的表演艺术所沉醉。这种艺术享受,前此,只有在看京剧的梅兰芳、小翠花,汉剧的老牡丹花(也忘记他的真名)的表演时,同样经受过。解放后,戴爱莲同志曾把这出戏移植为舞剧,别的剧种也有移植的,但在我看来,都缺少桂剧那种浑然的泥土气。

    四十年没有再欣赏了,不知桂剧已“推陈出新”到了什么程度。现在我的脑海里,似乎还有“哑子背疯”的清晰图像。

    看来,小飞燕的《哑子背疯》无论在戏剧情节、人物性格、舞蹈表现和演唱艺术各方面都有精彩表现,因此,才能在桂林文化城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的高度赞赏。

    梁寄尧《小飞燕与<哑子背疯>》说到一件事情: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前,田汉代表文化部专程到桂林预选节目,看了许多名伶名剧皆不满意,最后他说:记得桂戏有出《哑子背疯》,小飞燕演得最好。现在小飞燕死了,难道就没人擅演此剧了吗?第二天,桂林市文化局组织各剧团上演《哑子背疯》,田汉一连看了四场,始终没有一个演员被他点头许可。作者借桂林老观众的话说:这出戏给小飞燕带走了。

    如今桂剧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隔两三年,桂林都会有桂剧的新创作品出现。不过,在我看来,新创作品固然重要,但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真正受观众喜爱的桂剧经典剧目如果能够重排重演,可能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之道。白先勇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大获成功,今天的桂林是否能够把《哑子背疯》重新搬上舞台?只是,如今的桂剧表演领域,还能找到像小飞燕这种“唱得婉转凄凉,做得十分合情合理,舞蹈惊险而曼妙”的演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