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晚报数字报
独秀峰:桂林人文历史的见证者

桂林晚报
 

    独秀峰与桂林的历史发生深刻的联系。

    游客在参观独秀峰读书岩。

    ■杨力叶 文/摄

    在桂林有一座山峰,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高的,但却是历史上名气最大的,这座山就是如今的独秀峰。最早它称为独秀山,在清代时变为了独秀峰,从山到峰的转变,使它有别于桂林诸山,而变得更加独秀突出,其中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桂林人文历史中参与的深度而形成的。所谓“阅尽王城知桂林”,处在王城中的独秀峰从来都是沉默的见证者。

    1岭南文教发源地

    独秀峰名字的来由,我们可以从独秀峰上最早的石刻唐代建中元年(780年)郑叔齐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得知:“城之西北维有山曰‘独秀’。宋颜延年尝守兹郡,赋诗云:‘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嘉名之得,概肇于此。”是说独秀山的名字由来大概是因为颜延之的诗句。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在南朝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出任始安郡太守,他到桂林之后,住在独秀峰附近,公务之余就在独秀峰下的一个天然岩洞读书作文,后人就把这个岩洞称为读书岩。

    颜延之留下的诗句就成了关于桂林山水最早的记录。颜延之在读书岩勤奋读书创作的故事,对桂林的文风开拓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郑叔齐的记载中得知,唐代桂管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李昌巙在读书岩前修建宣尼庙,开办学宫,成为桂林的第一所府学,桂林文化教育事业在颜延之之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并且李昌巙还带领众人对独秀峰进行了修整,以便人们游赏登山。从这方面来说,李昌巙对独秀峰景区的开辟起了先导之功。

    1201年,宋提点刑狱权府事王正功在桂林科举考试过后招待15名科举士子,并写了两首诗勉励他们,显示朝廷对知识分子的重视。这两首诗都完整地刻在了独秀峰读书岩口上,其中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在诗中出现。

    1345年,元代桂林官员在读书岩上又刻上孔子像,显然,这又是显示朝廷重视文化教育的举措。

    1657年,独秀峰下的王府改为广西贡院,从此广西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这里举行,独秀峰成了每一位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会看见的风景。广西贡院的规模非常庞大,1829年前,接待考生考试的“号舍”有二千六百余间,1832年扩建为五千余间。想想一次科举考试几千名考生聚集在桂林王城同时写作,那场面该是多么的庄严肃穆。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也纷纷创造了一个个科举佳话,尤其是桂林科举士子的科举成绩更是占据了广西的半壁江山,清代广西4名状元就全部是桂林人。

    解放后,独秀峰下的王城成为学府所在地,起初是西南军区特科学校的办学地点,而广西师院的办学地点位于将军桥。1954年,教育部下达文件,将两所学校进行校址对调,于是广西师院从将军桥迁入了桂林王城,这就是今天的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

    综上来看,独秀峰的历史与桂林文化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桂林人文历史突出,科举成就为岭南之冠,所以又被人称为“岭南文教发源地”,“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奠基”。

    2形象得到至高无上的颂扬

    独秀峰的独特地位,是与桂林城建分不开关系的。从最早有桂林记载的历史记录来看,唐代桂州城池先后经过了三次修筑,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桂州总管李靖以独秀峰南为中心修建桂州城,成为子城。从此历代的桂林城池经营都是以独秀峰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

    而也因为如此,独秀峰就在人们的视野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唐代郑叔齐《独秀新开石室记》就写道:“不籍不倚,不骞不崩,临百雉而特立,扶重霄而直上。”说独秀峰既不凭借谁也不依靠谁,老成持重,直上青云。按常理来讲独秀峰的高度在桂林诸山中算是最矮的,它的旁边就有一座伏波山比它高,但却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可见它在人们心中的高度已经超越了它的自然高度,而且还跟人的品行联系了起来,拟人化的独秀峰,开始有与他山不一样的待遇。

    1090年,宋桂州太守孙览在《五咏堂记》中说独秀峰“状如冠冕”。到了明代,桂林作家张鸣凤在《桂胜》中直接说:“桂林诸山以千百计,惟独秀中城崛起,有王公贵人之象焉。”把独秀峰比作王公贵人。几十年后曹学佺在《广西名胜志》有了新的发挥:“独秀山居城内稍东,凝介独立,有端人正士之想。”这些说法直接启发了后来文人们赞颂独秀峰的思路,于是“南天一柱”“擎天一柱镇南州”“紫袍金带”“无意居人世,群峰此独尊”“撑天凌日月,插地镇山河”“峰峦直峙近云天”之类的句子纷纷出炉,独秀峰的形象得到了至高无上的颂扬。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回顾一下独秀峰从山到峰的转变过程。最开始,独秀峰是被称为独秀山的,一直到清代,1661年彭而述在独秀峰的题诗后面的说明文字才有“登独秀峰山,同诸君饮”的句子,第一次出现了“独秀峰”。值得注意的是后面还跟着一个“山”字,说明至迟那个时候,人们除了把这座山称为“独秀山”的同时,也多了一个“独秀峰”的叫法。到1739年袁枚的《独秀峰》诗之前,独秀峰上的石刻题诗有的写“独秀峰”,有的写“独秀山”,可以这样认为两者都是当时的称呼。袁枚的诗之后,独秀峰的称呼成为了主流。1833年到1835年三年,独秀峰石刻数量出现了井喷,三年间在独秀峰的崖壁上出现了16块石刻,只有一块石刻写“独秀山”,其他凡提到山名的都称“独秀峰”。独秀峰的名称至此成为定论。

    3桂林城市变化的见证者

    独秀峰之所以被称为“王公贵人之象”,还在于它确实有这样的历史原因。早在元代时独秀峰下有座大圆寺,1331年,元顺帝还是太子时被贬桂林,隐居在大圆寺,所以大圆寺又被称为“顺帝潜邸”。而整个明代这里则是藩王府,独秀峰被围在王城里成了皇家园林中的一座山,外人难得进入,更别说攀登了。就连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桂林,也为不能登上独秀峰而怅然不已。

    既然成为皇家后苑的一座山,所以也就成了靖江王的玩物。独秀峰上整个明代的石刻都乏善可陈,基本上都被靖江王承包了,内容无外乎靖江王的独秀峰题诗,以及一些思想感悟,就连造了个用来洗手的石盆,也要刻石记录一下,其他题诗则是有幸得以登独秀峰的当地官员的一些吹捧靖江王之作,艺术价值上远远不及独秀峰的其它石刻。

    清初,王城又成了定南王孔有德的府邸,直到1647年改为广西贡院之后,普通人才得以近睹独秀峰。

    1866年,郭司经一个大大的“福”字被刻在独秀峰东麓,这个“福”字以草体书写,因此也被认为看上去字里还藏着“禄”字或“寿”字,旁边又刻着一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对联,实在是很接地气。1881年,郭司经的一个“寿”字被刻在独秀峰西北山脚下;1895年,广西巡抚张联桂在慈禧太后60岁生日这天得到慈禧手写的寿字相赠,于是摹刻在独秀峰南山腰。在独秀峰上有福字又有寿字石刻,因此独秀峰又被称为福寿山,如此迎合民间信仰的石刻,使独秀峰吸引了无数的游人。

    历史回到近代,独秀峰下城头变换大王旗,迎来一个又一个广西的执政者。1910年,清政府的广西谘议局在桂林王城成立,这标志着王城从此成为广西省府所在地。1913年,广西都督陆荣廷将省府迁往南宁,后来1936年新桂系又将省府从南宁迁回桂林王城。1921年,孙中山在独秀山麓督师北伐。1944年,桂林王城被日军炸成废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于1947年在桂林王城又重建广西省政府。

    1996年11月,独秀峰下的靖江王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独秀峰·王城景区被评为5A级景区。近年随着桂林王城“拆围透墙”和东西巷的投入使用,游人日益熙来攘往,独秀峰周围环境早已迎来了巨大的改变。只是独秀峰依旧独立挺拔,继续做这座城市沉默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