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路修好了,西南村告别用马驮物的日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1178

 

  周铭元开上了小汽车 记者周文琼 摄

  本报记者周文琼 通讯员古明丽

  已经是2014年了,但村民还只能靠拉着马和骡子来帮助运输,从村里到附近的镇上赶一回圩,还是“出门到家两头黑”。这事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西南村以前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有1426人的山村,村民居住非常分散,往往一个山头就住了一两户人。2015年以来,当地政府在西南村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修路、架桥,17个自然村的主道全部得到硬化,一改人们靠马驮物的历史,百姓生活有了盼头。

  近日,嘉会镇政府工作人员小莫开车带记者前往周铭元家。小莫曾做过西南村的扶贫工作队员。“这里的路,除了本地人,外面的人一般不太敢开车。”两米多宽的路面,一边是山,另一边是河,走不远就看到一些山体滑坡留下的痕迹。尽管路险,但沿途风景十分美丽。

  开了约半小时,小莫让同车的人都下车了。原来,车子要涉过浅滩过河。紧接着车辆爬了个大坡,来到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上,我们终于到了西南村委豹子山村村民周铭元家。

  一栋两层高的房子,住着周铭元一家5口人。她家收入主要靠养鸡、种黄笋。眼下正是收获黄笋的季节,在她家门口就晒了一些。记者好奇怎么没见着鸡,她笑着说:“山里的土鸡白天都在山林里,晚上自己会跑回来。”周铭元感慨,现在大路修通了,他们的生活也有了大变化。

  她说,路通了,2020年底她考取了驾照,买了一辆面包车,现在去赶集方便多了,她开着车拉着鸡、黄笋出去卖,“以前想都不敢想我还能开上车,一年下来养鸡、卖黄笋收入不错。”

  西南村党支部书记肖夫奇告诉记者,出行不便不仅影响西南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时还会出现很危急的状况。有一年村里的一名妇女要生产了,可是因为连下了5天雨,河水上涨,送医院遇到困难,最后村里的男人们只好用麻绳在河两边搭起“索桥”,四人用担架抬着妇女,手扶着麻绳慢慢过河,才将这名妇女送到了医院。

  “2015年以来修了50公里的主路,建了2座大桥、11座过水桥……现在17个自然村的主道全部得到硬化,村民基本告别了用马和骡子驮物的历史,不少人开上了摩托车、小汽车。”驻村第一书记刘继亮告诉记者,接下来村里会继续争取更多资金来重点修好村民的入户路。

  2020年西南村的人均收入约为7000元。现在村里投资200万元建设了黄笋加工厂,随着路越修越好,刘继亮说今后能就地实现西南村黄笋的收购、加工、销售,减少村民的生产运输成本,有效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