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流传千年的布龙“灯匠”

2016-01-26 16:53:07  来源:桂林生活网

在临桂区义江流域一带素有舞布龙的风俗,通常是以自然村为单位舞龙灯巡游,祈求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人们把制作布龙的人叫做“灯匠”。目前,在五通镇北塘村委北塘村仍有流传千年的 “灯匠”传人,据说是临桂区北部唯一能制作布龙的传承人。

布龙制作流传千年

近日,记者来到临桂五通北塘村,村里保存着大量的老房子,石子铺成的巷道显得古色古香。

走进村民莫天福的老房子里,79岁的他正和51岁的儿子莫树德在琢磨着布龙的制作。

“下雨天有些工序不好做。”他说,前几个月有人跟他们定做布龙,本来打算两个半月交货的,但由于近日雨水不断,一些工序难以完成。

莫天福制作布龙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如今他正把这门技艺传授给儿子和孙子。谈起制作布龙的事,这位老艺人滔滔不绝。他说,他们村子已有上千年历史,制作布龙的手艺从元代就有了。

莫天福的太祖父莫章嵩16岁的时候向当地一位制作布龙的老师傅求艺,因“灯匠”有“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他被拒之门外。后来,莫章嵩通过亲戚的关系认这位老“灯匠”为义父,这才顺理成章地成为制作布龙的传承人。

莫章嵩年老后,把制作布龙的技艺传下来,到莫天福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然而,在“破四旧”和“文革”期间,舞龙被停止下来,制作布龙的工具早已没有了,幸好祖传制作布龙技艺的手抄本被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农村兴起舞龙,莫天福又重操旧业。为了使技艺能代代相传,莫天福把它传给儿子莫树德、莫连德、莫云连和孙子莫水桥、莫炳章。现在祖孙三代都忙于制作布龙的活儿。

工序考究,诚实守信是布龙制作手艺流传千年的法宝

制作布龙是有讲究的,舞龙的村子先要选个吉日到“灯匠”家预约。在去“灯匠”家预约时,舞龙村子的“首事”(领导班子)还要选好去“灯匠”家的路线,预约时走的是一条巷道,而完工后带领队伍去扛布龙回村的时候走另一条巷道,意思是“有来有去”、生意兴隆。

接到预约后“灯匠”要选一个吉日开工。布龙的框架是使用竹篾织成的,所以“灯匠”开始破竹篾的时候也有讲究,要先破开竹子的根部再顺势破到竹尾,这叫“从头到尾”,一帆风顺。龙头编好之后,要给龙配上龙须、龙牙、龙眼、龙珠等,特别是装上龙眼后,要用红纸将龙的双眼盖住,待舞龙的村子把龙扛回村选好吉日“开光”的时候再将红纸揭开。

布龙的框架编织成功后,要给布龙穿衣着色。龙的各种色彩是有讲究的,习俗舞黄龙的村子要着黄色,舞青龙的要上青色,且龙头的色彩要鲜艳夺目,特别是龙眼的四周要看得出放射光芒。

布龙编织得好与不好,一要看龙的形状,二要看好不好舞,龙头的中轴偏前,舞的时候龙头总是向上仰,太费劲;龙头的中轴偏后,舞的时候龙头向下垂,也费力。当然,龙头与各龙节之间的龙布也要恰到好处,龙布太长了拖在地上容易弄脏弄湿,太短了舞龙的时候相互拖着行动不方便。

制作布龙的附件设备也是相当繁琐的,比如说龙亭、台阁、龙珠、大伞、灯笼、牌灯、鱼鳖虾将等,都需要“灯匠”去完成。有些年份舞龙的村子多,只要人家预约就得“接单”,所以往往在农历的11月之后要加班加点,到了约定接龙的日期就得交货。

看来做一个布龙“灯匠”,不但要掌握高超的技艺,还要诚实守信,这或许是它能流传千年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