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生活帮

东灵峡谷,她一直就在那里

桂林日报1950

  图①:远处天然滚水坝后面的峡谷,充满了诱惑。 

 图②:这条供游人徒步的石头路,貌似古道,其实是一条引水渠。 

 图③:坐马车去赶圩的老乡。

 图④:潭底暖色调的巨岩和岸上冷峻的层叠岩石,是东灵峡谷最鲜明的两种性格。

  杨湘沙 文/摄

      踩在古道一般的石块上,高一脚低一脚,正当记者满头大汗开始嘀咕啥时候才到的当口,眼前突然一亮,峡谷中的地势也骤然开阔起来,一片晶莹剔透的水域出现在记者眼前。这便是喜欢户外的网友时常提及的东灵峡谷戏水处。

  第一次得知东灵峡谷,就是在网上。网友的文字只言片语,总有欲言又止的感觉,那种唯美的图片倒是一大堆,不过这也正好吊起了记者的胃口。记者同时注意到,在桂林下面几个县的地界里,兴安的华江、猫儿山、海洋山,全州、灌阳交界处的宝界山等处,都有户外群里名气不小、屡屡被谈及的峡谷风景,唯独这灵川的东灵峡谷,离市区不算远,被热捧的次数却并不多,为何?

  好奇加上不解,促成了记者这一次单枪匹马的东灵峡谷之行。

  按照前一天在手机地图上的搜索路线,记者一大清早就骑着摩托凭记忆上了路。从记者所在的小区出发,十来分钟就已经进入了郊区,刚开始走的是往灵田镇方向去的县道,路面虽然不宽,却铺设良好,加上来往车辆稀少,行走十分轻松。二十多分钟的骑行后,离开县道,转入往“正义”方向的乡道,人车就更加稀少,但可能正是因为道路负荷不大的缘故,那路面质量却一点也不比县道差。路两旁枝繁叶茂的护道树和绿油油的稻田,沿途经过村落里三三两两蹲在村头古树下闲聊人群的悠闲,加上远处似乎在向记者招手的一处处青山,让后面这一路的骑行变得轻松很多,本来完全可以六十公里以上的时速,硬生生地被记者压到了四十公里以下。

  铺设良好的乡道一直在到达目的地——莫家村以后才算是终结。过了村民们集资修建的莫家新桥,沿着一条未铺设的土石路颠簸了五分钟后,在一座横跨两岸的明显是现代建筑风格的水泥桥上,记者知道,源自深山的淦江河就在脚下,而东灵峡谷,也就在眼前了。桥对面依然有相当陡的土路往更高的山上走,但那里已经不是记者这次想要探究的地方了。

  把摩托车停在桥上,带好随身物品,按照网友的提示,记者找到了桥下的那条通往上游戏水处的石头路。有网友说,这是走的游人多了,硬踩出来的一条路,但记者仔细观察过后,发现这条全部由大小不一却又明显有打磨痕迹的石头搭建的路,显然不是网友所说的那么回事。它更像是一条古道,偶有石块缺失的地方,才露出下面的泥土。在石块和石块之间,依稀还可见砂浆的痕迹。果不其然,在达到戏水处后,这条“古道”就断了,断头处是一堵依然用大小不一的石头砌成的挡水坝,许是多年不用的缘故,上面已经长满了青苔。挡水坝的底部,赫然可见一个引水口,这更加印证了记者的猜测:这是前人的一道引水渠。记者刚才一路走过来的石头路,其实就是引水渠的外壁。淦江河水大部分顺着较陡的河床急速流走,小部分则沿着这条引水渠缓缓地流向莫家村里,滋养着村民们和他们的田地。

  这个发现让记者有点小兴奋,因为之前从没听哪个网友说起过这条小水渠。虽然这条建在山壁上的水渠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来作用,山上的泥沙已经把大部分的渠道都塞得满满当当,但是,水泥路通到了村口,村民们也用上了自来水,灌溉更是早就不成问题,完成了自己历史使命的水渠,还能给游人当路,也算是发挥余热了。

  同样让记者兴奋的,当然还有这一片晶莹剔透的水面了。仅从这一片水域的颜色来看,虽然深处也沁出了一大片浅蓝色,但显然不能和九寨沟的五颜六色相比,不过它的清澈、它的纯净却是毋庸置疑的。这段时间桂林因为连番大雨,水库排洪,连素来清澈的漓江都变成了浑黄的模样,这淦江河的河水却还能如此清澈,不能不让记者猜想:这东灵峡谷两岸的植被,蓄养水土的能力必然是超强的,这还真是一处依然能保持它原始风貌的处女地。

  记者达到东灵峡谷的时候,大约是早上九点钟,峡谷里几百米的距离内,空空荡荡,除了记者外,没有任何游人和村民,除了那个天然滚水坝的水声激荡外,就只有清澈透底的淦江河水和几条活泼灵动的小鱼,一幅岁月静好的样子。

  潭底的巨型岩石接近金黄色,纹理清晰可辨,竟似有暖意渗出;而露出水面的岩石层层堆叠,有青苔应势附于其上,则基本上呈青白两色,颇为冷峻;两岸峭壁上挤满了各种树木,盛夏的阳光打下来,那绿意浓淡相间,透露出的是不屈不挠的生存欲望。

  再往滚水坝的上游看,透过一处两岸峭壁间狭窄的空隙,明显可以看到,那里的水已经呈现出极深的蓝色,让人油然而生继续往前探索的想法。不过因为来时匆忙,没有带上足够的游泳和潜水装备,加上又是独自一人,从安全角度出发,记者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东灵峡谷,她一直就在那里。记者坚信,她一直会在那里的。

  路书

  东灵峡谷

  从市区到东灵峡谷所在的莫家,全程约三十一公里,用时一个小时之内。最好是用手机导航,路上就不需要问来问去。一路道路铺设良好,沿途乡村风光,满眼皆绿,走起来十分舒坦。过莫家新桥后到淦江河的路面有些崎岖,不过,开越野车的就无需纠结。在跨越淦江河的水泥桥下,有石头铺就的路,沿着岸边十余分钟就能走到无名石潭边。游泳也好,泡水也罢,烧烤、自带帐篷过夜也行。不过,周边除了淦江河水以及野草、树叶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物资补给,需自备干粮求发展。然后,记得把垃圾带走。

  杨二说说

  这莫家的狗,咋就不乱叫呢?

  老实说,到了东灵峡谷现场后,二哥才算明白了为何这里声名不显的原因。

  峡谷里这个可以戏水的无名石潭,体量确实不够大,目测水也不是很深,潭水也不够绿,不够蓝,周边又没有客栈、酒馆,不过,那来自大山深处、可以直接掬一捧而饮的淦江河水,却依然让二哥觉得不虚此行——不信你去漓江里喝口水试试——就更不用说峡谷里清新的空气,和两岸峭壁上郁郁葱葱的植被了。至于这天的杳无人迹,那更是二哥收获的意外惊喜。二哥就喜欢人少的地方。

  同样惊喜的还有,在潭边的浅水处,二哥用肉眼看到了数条身体带花纹的小鱼,相当的灵动活泼,和当年二哥在漓江里曾经见过的小鱼相仿。二哥没去过九寨沟——如你所知,那里人太多,二哥不喜——但听说九寨沟的水里是没有鱼儿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二哥不愿去九寨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了:水里没有活物,灵魂何处寄托?

  这应该就叫作爱屋及乌吧?身为桂林人,什么场合都不忘为桂林发声的。

  独自一人站在东灵峡谷这个无名的石潭边时,二哥曾经试图用文字好好描绘一番东灵峡谷的风景,但想来想去,终究词穷。像东灵峡谷这样的地方,它有它自己的灵魂,你要想和它沟通,还是亲自来感受的好。

  因为几百米长的这段峡谷里一个人都没有,有一瞬间,二哥感觉自己好像空谷幽灵。而这东灵峡谷,东灵峡谷里的这处石潭,却让二哥有空谷幽兰的感觉。一字之异,这境界差别就大了。

  二哥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误堕红尘,耽于俗物,二哥的精神世界早就物欲横流、混沌不堪了。而这东灵峡谷不同,在莫家村的人没生活在这里、在游人没有发现这里之前,东灵峡谷应该就已经在这里了,骨骼清奇,品性孤傲,不贪不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哪怕连番暴雨,桂林成了中国的雨王,漓江水都黄了,这东灵峡谷的水却依然清澈。天地氤氲,东灵峡谷滋养了无数的生命,二哥来,还是不来,东灵峡谷一直就在那里。

  明朝的张居正说,“夫幽兰之生空谷,非历遐绝景者,莫得而采之,而幽兰不以无采而减其臭;和璞之蕴玄岩,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宝之,而和璞不以无识而掩其光。盖贤者之所为,众人固不测也。”

  名声不显的东灵峡谷,有这贤味。

  独自一人站在潭边时,二哥瞻前顾后,也曾有过一阵子的惶恐。因为独自一人,二哥想,万一这个时候跑出来一群不怀好意的家狗野狗猎狗,二哥该如何面对?二哥手无寸铁,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跳入潭中以避锋芒了。二哥熟谙各种游泳姿势,潜泳也有些功力,应该要比只会狗刨的狗男女们强上那么一线。

  后来知道,我是想多了,因为莫家的狗,相当的友善。二哥站在莫家新桥上拍照时,起码有三条狗很好奇地围了过来,有淡定观望的,也有围着脚丫子嗅来嗅去的,然而没有一个狂吠的。后来二哥一拧身,那嗅来嗅去的狗子居然被吓了个趔趄。由是二哥相信,莫家这一带的治安一定是很不错的,不然,哪里来这么淳朴的狗?

  在莫家新桥上感慨的时候,还跑过来了一辆马车:一位老哥驾着一辆桂林地面上如今十分罕见的马车远远地冲上了桥。开始以为老哥要上山,后来才知道是那拉车的马失控了。好在老哥也是个高手,在马车过了桥即将直愣愣地冲进稻田的瞬间,猛拉缰绳,将方向扭了过来。然后,二哥一根烟还没抽完,就见老哥又驾着马车掉头回来了,二哥作势递根烟给老哥,谁知老哥断然拒绝,说不抽了,急着去赶圩呢。这莫家,这东灵峡谷,还真是有点意思。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