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桂林养殖园将打造超亿元“牛”产业

桂林日报1978

邓兴亮在养殖园里查看牛吃食的情况。记者周文琼 摄

  恭城嘉会镇一直有养牛的传统,但过去这里一直都是农户零散养殖,2019年嘉会镇嘉会村村民邓兴亮投资3000多万元在该镇秧家村建起了牛水厄生态养殖园,让牛住上了“新房”,每天还有专业的兽医来护理,规模化的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20年当地政府还投入600万元扶贫资金,让附近6个贫困村入股,每年按照利润的8%付给对应贫困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这名养牛领头人带着他的乡邻,正努力打造一个年产值超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

  7月26日上午,记者在牛水厄生态养殖园见到了55岁的邓兴亮:穿着Polo衫,牛仔裤,戴了顶草帽,说起话来格外有精神。他带着记者参观他的养殖园:占地60多亩的养殖园被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有养殖区,鲜草食料堆放区,还有冬季存储干草的区域。目前园区有1200多头牛,但却闻不到臭味。邓兴亮笑着告诉记者,因为在牛的排泄物里都放了益生菌,不但不会产生异味,还能有效除菌。生活环境舒适了,牛也不容易生病。

  牛水厄生态养殖园是现代化的规模化养殖场。据邓兴亮介绍,整个园区的面积有2000多亩,除了养殖园区的60多亩,还有1000多亩的土地用来种草、种月柿。端午到国庆这段时间牛都是吃地里的鲜草,过了国庆后,就开始把地里的草收割储存起来,这些干草能给牛一直吃到第二年的端午前后。养殖场的粪料经过发酵是很好的农家绿肥,除了直接用于园区柿子园的施肥,还可以向附近农民出售。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养牛最怕牛得病,但我们的防疫工作做得非常好,养殖至今都很顺利。”

  养殖园里总共不超过20人负责日常打理,每天有6名工人负责割草、碎草,6名工人负责早晚两次的喂养,及卫生清理工作。另外还专门聘请了有博士或研究生学历的专业兽医对牛进行管护。“你看看我们的牛长得好漂亮!”邓兴亮抚摸着栅栏里的牛向记者介绍,目前他养殖的主要品种为: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夏洛莱等优良品种。一年半的时间,一头牛从150公斤长到750公斤,就可以出栏了。一头牛出售价格约25000元,利润约为5000元。目前一年可以出售1000头,利润约为500万元。

  邓兴亮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说嘉会镇自古以来就有养牛的传统,这里的百姓也特别会养牛,他自己小时候也在家养过牛。在办养殖园前他做了大量的前期市场调研。恭城全县有6000多头牛,绝大多数还是在嘉会,整个桂林范围目前有活牛交易的市场并不太多,嘉会就是其中之一,且牛肉在市场的销售前景也很可观。原本是一名全科医生在村里开诊所的他整合了资金,办起了养殖场。据他了解,目前他的养殖场的规模在桂林地区是比较大的。

  邓兴亮办养殖园如此有底气,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帮助。他说,他承租的2000多亩土地基本是荒地,过去通往园区也没有硬化的水泥路,政府不但修通了从园区到主干道的路,还通了水电,基础设施得到了保障。畜牧部门定期到园区来给牛打预防针,指导养殖工作。2020年初,政府还投入了600万元发展资金,搭起了养殖园和村民互帮互助的桥梁。

  邓兴亮说,附近村民都可以到养牛场来买牛回家养,村民只需先支付一半的钱,待牛卖了以后再支付另一半钱给养殖园。到了牛出栏之时,养殖园以高于市面2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村民的牛。另外,养殖场的牛全部购买了保险,村民在这里买的牛如果死亡,不但可以获得保险公司1.2万元的理赔,还可以得到来自养殖园给予的8000元补偿,“这样一来村民养牛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当天记者也来到了距离养殖园5公里外的西南村村民周书连家。他家5口人,由于爱人身体不好,无法劳作,周书连在邓兴亮的养殖场购买了3头牛,在做田地活路之余养牛。“到下半年就可以卖了,3头牛估计有近两万元的利润,对家里是笔很大的收入。”他笑着说。

  目前,养殖园的牛主要销往河池、都安、深圳等地。邓兴亮保守估计今年的利润达到500万元不难。来买牛回去养的农户越来越多,接下来,他还将继续扩大养殖,更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将养牛产业打造成一个新兴的年产值超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