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创城 我们都是主角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1668

  创城 我们都是主角

  交警王勇到学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为孩子们示范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记者陈静 摄

  施家园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清除杂草。见习记者李思静 摄

  榕湖社区网格员劝告居民不要飞线充电。见习记者李思静 摄

  用高压水枪清洗路面和垃圾箱是环卫人员陈光勇每天的工作。记者陈静 摄

  滨江路上,李艳玲仔细地检查清扫着每一个角落。记者蒋璇 摄

  创城中,他们一直在坚守

  本报记者陈静

  在这座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霞光出发,用汗水擦亮城市的“脸面”;他们头顶烈日穿梭于车水马龙中,全力保障每一条道路的通畅;他们每天走街串巷,用“绣花功夫”编织城市的“美丽衣裳”……当下,随着我市创城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城管、交警、环卫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承担着相对繁重的任务,面对创城工作的重点难点,他们迎难而上,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了城市面貌越来越美的“蜕变”。

  车水马龙中,他们守护道路文明

  “请退回线后,现在人行通道是红灯,等亮绿灯时再通行。”“骑行电动车请佩戴头盔。”在观音阁路口,叠彩交警大队芦笛中队副中队长王勇在早高峰的一个半小时里,一直忙个不停,没来得及喝一口水。

  “晒黑了,晒脱皮,已经是大家的常态。”王勇笑着说,现在,城区主干道上闯红灯的少了,戴头盔的多了,机动车主动让行的多了,早晚车流量高峰期机动车也都能自觉排队……这些交通秩序变化,作为交警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再苦再累也值了。

  王勇只是我市1000多名交警的一个代表。创城常态化工作推进以来,全市交警全警投入到路面一线严管工作中,确保全市各个主要路口、主次干道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均部署警力开展集中劝导教育、全覆盖巡查整治,拦停劝导教育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不戴头盔的行为,查处机动车违停行为,还组织2000余名机动车驾校学员上到路面开展文明交通志愿劝导活动,全面营造了文明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秩序环境。

  街头巷尾,他们维护城市秩序

  检查超门槛经营、门前三包、非机动车乱停放、路面空调滴水……城管队员王凯每天的工作很琐碎,但他从未抱怨。“今年是我从事这份工作的第6个年头了。”王凯坦言,原来不被理解,现在获得了越来越多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推进创城工作以来,市城管部门对市容市貌进行大整治,做到空间上无死角,时间上无空档,落实城市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要求。市城管支队坚持破难点、通堵点、找重点,持续治理乱搭乱盖、乱停乱放、乱张乱贴、乱摆乱卖,整治违法建设和户外广告,力求市容时时干净整洁,城市环境处处方便和谐。

  早出晚归,他们用汗水擦亮城市的“脸面”

  初见环卫人员陈光勇,他正忙着在路边用高压水枪清洗垃圾箱和油污路面。从事环卫工作20多年的陈光勇见证了我市环卫工作的发展变化。从最初的全人工作业到后来的改装三轮车再到如今的高压清洗车,清洁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让城市路面变得更干净整洁。

  记者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了解到,从9月19日以来,我市42条主次干道采取“人机结合”清扫方式,以机械配合人工作业对路面上的卫生死角、油污严重的垃圾桶和表示不清晰的标志标线进行了整体清洁。同时,对城区重点路段加强道路烟头、绿化带内垃圾杂物、雨水箅内垃圾杂物等的清除及公厕指示牌、公厕保洁管理、道路污染恢复等清洁工作,确保垃圾及时清理,地面整洁有序。

  创城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事

  本报记者蒋璇

  十八载“创城”一朝梦圆,越来越多的桂林人感觉到,创城改变了这座城市,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桂林人意识到,创城不是政府的事,不是其他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

  9月24日早上6点,家住七星区施家园路一居民小区的李艳玲就拿着清扫工具出门了。她仔细打扫着楼道和小区的地面,动作十分麻利。看到邻居放置在家门外的生活垃圾,她也帮忙带走扔掉。忙了一个小时后,她才赶回家给患病的丈夫做早饭。

  这样的一幕,李艳玲的邻居们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她已经坚持7年了。忙完家中的事后,当天下午3点,她又走上街头当起“巡视员”。滨江路上,李艳玲仔细地检查清扫着路面的每一个角落,遇到有乱扔垃圾的市民,她也会上前劝阻。

  作为一名资深的创城志愿者,李艳玲觉得,相比往年,今年创城工作难度明显小了许多,路面更干净,墙上的“牛皮癣”少了,楼道变得更加整洁,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源于这几年来创城成果的积淀。

  “创建文明城,我们不仅是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非常骄傲。”尽管每天又累又晒,但是李艳玲觉得“十分值得”。

  事实上,像李艳玲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加入到创城的队伍中来,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蒋贤杰是一名律师,今年刚刚被选为秀峰区的人大代表。他告诉记者,市民骑乘电动自行车出行必须戴头盔是我市今年创城工作中主抓的一项重点工作。

  “有些车主被交警拦下劝诫教育后,如果没办法及时买到头盔,那么违规行为就仍会继续。”蒋贤杰说。为此,9月20日,他和律所的同事们自掏腰包购置了60个头盔,送到解东社区,委托社区工作人员与辖区内的交警将头盔赠送给有需要的车主。“看到车主听从交警和劝导员的文明指引,拿到头盔后立即戴上,我们感到特别高兴。”

  另一方面,近期以来,蒋贤杰还与同事们连续开展了6场送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普法活动,并在当中向市民和学生宣传创城工作,让创城更加深入人心。

  在创城队伍中,还有不少小学生的身影。

  9月21日,是中秋佳节,中华小学三年级学生车雨霏主动放弃假期,跟着身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父母一起来到解东社区开展创城志愿服务活动。一天下来,车雨霏深深体会到创城工作的不易。从那天后,她每晚都会跟妹妹一起为父母捶背捶腿,帮他们按摩放松。“爸爸妈妈很辛苦,我们为他们按摩解乏也是支持创城。”

  创城常态化 小区很重要

  见习记者李思静 记者陈静

  用社区工作人员的话来说,小区的创城工作基本上是解决充电线、香烟头、乱摆放的自行车等小问题,鸡毛蒜皮、杂七杂八,没有什么大动作,却与居民的居住环境、幸福指数紧密相连,就像是一部充实的写真生活剧,平凡也动人。

  破解“疑难杂症” 筑建幸福社区

  七星区七星街道施家园社区内有部分老小区无物业管理,这就意味着一些楼道死角环境卫生维护不到位。居民们反映,一些楼道墙角堆放着杂物,不仅影响出行,也滋生了大量蚊蝇。听了居民们的心声,社区的工作人员找到杂物的主人,一遍遍做思想工作,提出帮他们清理杂物。一番“断舍离”下来,走道宽敞了,楼道整洁了。

  另有一些居民反映,小区的停车位长满了杂草。社区立刻联系物业公司对绿化草木进行修整,清理杂草,并对居民用泡沫箱、塑料瓶等种养的绿植进行了规整和清理。看着焕然一新的小区,居民们纷纷点赞。社区相关负责人说,社区正在积极引导无物管小区成立业委会,希望通过统一管理,进一步提升居民们的生活质量。

  剪断恼人电线 还居民一片蓝天

  “我以为我一辈子都见不到了,政府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看着天井上那一方蓝天再无电线遮挡,困扰何阿姨近20年的线缆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

  信义路有一排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居民楼,由于设施老旧无法满足现代用电需求,居民们又图方便,添一件电器就拉一条线。象山区象山街道西城社区党委书记罗金花向记者展示了整治前的照片,杂乱如蛛网一般的电线拉满了楼道,遮蔽了天井,说是“定时炸弹”也不为过。

  听到社区开始整治这些乱拉的电线,何阿姨主动当起了联络员,不仅劝说大伙配合整治,还跑上跑下确认每家的电表电线。线缆整治的负责人唐先生告诉记者,一剪开线桶,饶是经验丰富的工人,也被那些烧焦老化的线头吓住了。在施工现场,住户冯阿姨竖起了大拇指:“楼里跳闸断电是常事,平时看着裸露的电线也担心安全。以后大家都放心了,社区真是做了件好事。”

  居民单位反哺社区 共推创城常态化

  记者沿建干路走访时,看到几位阿姨拿着扫帚在街上巡视,原来她们是由退休党员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从去年疫情时期的值守到如今的常态化创城工作,都能见到她们活跃在一线的身影。志愿者潘阿姨说,社区为居民办了很多实事,他们的工作很辛苦,自己身体还不错,就想帮社区做点事情。七星区东江街道六合社区党委书记周竹慧介绍,社区辖区内有多所学校和餐饮商铺,平日多亏了志愿者们的积极参与,社区的整体环境一直保持干净整洁。

  在秀峰区秀峰街道榕湖社区,市区两级包联单位桂林日报社、秀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秀峰区科技局的包联人员同社区工作人员、城管队员一起化身网格员,巡守社区的各个角落。榕湖社区副主任陈丽红告诉记者,社区内多为无物业管理小区,因为缺少统一规划,飞线充电成了“屡教难改”的大问题。现阶段,网格员们及时找到车主并劝导他们不要飞线充电,同时社区也计划申请一批电单车充电桩,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的充电服务。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