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话题

妈祖文化 古镇榕津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3415

  ■陶彩忠 文/摄

  “太婆出游” 

  榕津粤东会馆  

  榕津古戏台

  距平乐县城25公里的国道323线旁,有一座距今约1000年的古镇——榕津。榕即榕树,津即渡口,古镇因此而得“榕津”美名。古镇千年古榕成群,塘泽星罗棋布。古榕、古街,还有镶嵌在古镇里明珠般的塘泽,交相辉映,构成了古镇特有的景致。

  崇拜妈祖 粤东会馆规模大

  古镇交通便利,东、南、北三面被一条清碧的榕津河环绕着,国道323线由东向西横贯而过。古镇内,三纵两横的街道,把全城民居划分为六大块。主街约700米,由北向南,直通榕津河码头。主街内建有4座闸门,其他各小巷共有闸门5道。走进古镇,但见长街深巷,店铺林立;民居青砖黛瓦,飞檐画栋,至今尚保存有宋、明、清和民国建筑遗风。各时代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赋予了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众多的古文化建筑物中,粤东会馆是最宏大,最气派的,也保存最完好。整个会馆有大小厅堂40余个之多,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妈祖祠堂。这座明清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内设雨亭、画廊、天井、后正宫等,各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走进堂内,只见重檐门楼,巍峨壮观。堂内那栩栩如生的妈祖像,彰显出妈祖济世扶危的慈容。

  传说妈祖姓林名默,福建莆田县湄州人,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姐妹6人,她排行最小。林默自幼聪慧,8岁启蒙读书。长大后,她矢志不嫁,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平素精研医理,悬壶济世。她洞晓天文气象,可预告船户何日何时出航,并有“乘席渡海”之术。在一次拯救海难中不幸离世,受历代君王封赐。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榕津人称妈祖为“太婆”,并认为妈祖是农历三月二十二诞生,于是把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二定为诞辰日。是日,榕津人将妈祖塑像从庙中请出,抬上街游拜,以示纪念,称为“太婆出游”。这一天,家家户户做糍粑,杀鸡宰鸭,招待亲朋好友。圩里日夜唱戏,好不热闹。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已升华为当地一个文化旅游品牌。

  爱榕敬树 十榕八桂显奇观

  古镇建于宋初,兴盛于明、清。据当地老人介绍,最初来到这里的是唐末宋初的一位云游高僧。高僧被这里的绿水青山所迷,便选中了这里一形似鸭子的土丘搭棚栖身,尔后收留了云游到这里的和尚数人。北宋初年,在榕水河畔建起了榕津第一个寺庙龙益寺。寺庙建成后,香客不断,一些来自粤东的生意人开始在这里定居经商。

  榕津交通极为便利,水路从古镇码头顺水直下,过茶江,入桂江,可直达梧州和广州出海口。于是,这里很快立圩兴市,生意日渐红火,湖南、恭城、钟山、贺县等地的盐业商贩,陆续云集于此。圩日里人喊马嘶,热闹非凡。鼎盛时,700米的街上有各类店铺200余家,仅卖盐的铺子就达150余家之多。如今,古镇仍然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店铺和古民居。

  榕津素来以榕树众多、高大、奇特著称。圩里圩外,随处可见那硕大的有如巨伞似的大榕树,或独立于道旁江边,或成群相拥相缠。最令人惊奇的两处古榕美景:一是圩北端的古榕群,三棵巨大的古榕树相拥相缠,连成一体,覆盖面积三四亩。那如虬龙相缠的气根,竟形成了三道天然拱门,能通过一辆小汽车。走进榕荫下,只见榕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枝蔓宛然伸展,直刺苍穹。遥望着那树树相绕相缠的情景,令人顿生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美丽情结;二是坐落于古镇南门码头城墙上的一株,古榕气根深扎并拥住古石墙体,让人不禁生起“不知先有墙,还是先有树”的遐想。古榕的一硕大气根从墙上飞出,扎入码头的古井旁,又形成一道美丽的天然拱门,使游人乍一泊船上岸,便感觉进入了城门。

  榕津人爱榕崇榕由来已久。据传龙益寺的和尚们看到这里物产丰富,地肥水美,日后定会发达,由于对面有一座形似猛虎的石山,和尚们惟恐坏了这一地好风水,便按八卦阵图在这里栽下10棵榕树。如今,栽树之人早已作古,榕树却已长成参天大树,茂盛的榕树如同10棵星星,撒播在街头巷尾,田野、河边,荫庇后人。而这护树的风尚,也代代相传。

  在榕津,流传着许多“因榕成津”的故事。传说明朝年间,古镇有一位巨贾叫卢文广,家有一支货运船队,因一枝伸出江边的榕树杈常常有碍船队泊岸,他决定砍掉这枝榕树。当“崇榕为命”的榕津人得知卢文广砍伐了一枝榕树时,便组织三街六村民众抓住他欲重罚。卢文广见势不妙忙说,他愿出资,按村人的要求修建三个大码头,求众人息怒。三街六村民众一合计,认为划算。于是由卢文广出资,村民出力,在榕津河边建起了三个大青石板码头。

  巧筑坝堤 一河两渡古镇兴

  古镇不但古榕、古建筑奇特,河塘津泽也多,故而有“一河两渡三上岸,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的美誉。这众多的塘泽如珍珠随意撒落在古镇中,与古榕、古建筑相映生辉,相得益彰。这些河坝塘泽的形成,与古镇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介绍,至明朝初年,榕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平乐县中部颇有名气的商品集散地。

  为方便船只停泊靠岸上下装卸货物,榕津人在街头修建了一座长达100余米的石坝(头家坝)。为使枯水期不影响船行船泊,又修筑了二家坝。并在龙益寺附近修筑了第三道水坝,使榕津有了“一河两渡三上岸”的奇观。这些水坝集灌溉、榨油、舂米为一体,给榕津人带来不少实惠。由于修筑了水坝,抬高了地下水位,使环绕榕津周围的凹地成塘。一时间,山青水秀,商贾云集,更使榕津锦上添花。

  榕津商贸发达,南来北往的各种文化汇集于此,使这里的人文活动精彩纷呈。据传至明朝洪武年间,榕津圩内及周围有龙益寺、粤东会馆、湖南会馆、江西会馆、鬼龙庙、朝水庙、赵公庙、铁扇公主庙、火神庙等会馆、庙宇。这些会馆、庙宇因各自文化底蕴不同,祭拜各有其师,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庙会。庙会期间,各种文娱活动形式多样,而唱戏最为推崇,这也造就了榕津人爱听戏也爱唱戏的习惯,榕津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号称“广西第一大锣”的古铜锣。

  榕津,一个古往今来商贸发达的圩镇,一个古南越文化荟萃之地。徜徉在这古巷道之中,你可触摸到那些被风雨侵蚀痕迹斑驳的古墙体,品味着古榕、古街、古码头,还有那些美丽的传说……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