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广西全州文桥镇仁溪村被评选为“自治区第二批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21年以来,在地方政府和帮扶单位南方电网广西电网桂林供电局90后第一书记粟博闻驻村带领下下,因村施策帮助帮扶村打造特色生态产业圈,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仁溪村村委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再到多点开花的完美蜕变,拓宽了村委振兴发展的致富路。
深耕绿色资源品牌,创新产业发展“新思路”
仁溪村坚持“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品”的发展理念,将村委位置偏远的地理劣势转化为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结合桂林地方杀猪过年的习俗,积极开创“土猪代养模式”,以此为试点,后续将推广结合各单位实践活动继续探索“认种+认养”等模式,做实做强“仁顺”品牌效应,开启乡村农旅结合发展道路。
粟博闻创新提炼“‘仁’以兴业 放飞‘溪’望”的产业发展思路,成立桂林市全州县仁顺农业有限公司,创新设计品牌LOGO,从地域优势产业入手,因地制宜发展跑山鸡、土猪养殖和红皮小籽花生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产品包装统一印制帮扶村品牌LOGO出售,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品牌影响力。
实行组团发展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粟博闻创新推进村民个体、村民小组及土地资源整合,实现乡村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开发、一体发展,积极发挥帮扶干部、先进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作用,通过支部共建、人才联手、产业联合、效益联享的方式,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村委产业的蓬勃发展成功吸纳50户脱贫户以入股投资和劳动就业的方式参与创收,两年共获分红超5000元,切实激活和增强村里脱贫农户的“造血”功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搭建供销一体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新路子”
为稳定销售渠道,粟博闻积极发挥后盾单位的优势,与桂林网区内7家供电企业签订中长期食堂采购协议,进一步搭建了“农户+基地+企业+电商”的农副产品供销模式,指导仁溪村帮扶产品入驻南网商城、赫兹乐购、“南网在线”等平台,进一步丰富广西帮扶产品上线种类;适时组织开展消费帮扶行动,确保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收益大”。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的连接枢纽和运营平台,建立和巩固稳定的销售渠道;常态化开展特色产品展销会、土猪认领代养等活动,创新建立电商销售平台,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为当地特色产品“直播带货”等载体,线上线下推进电子商务和实体渠道融合发展,推进“消费帮扶”成效落实落地。二年来,村委累计完成特色产品销售额超400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3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了3年翻了一番的目标,仁溪村也从一个曾经的受灾村、贫困村蜕变发展成为了如今的致富村、宜居村。
推行产业链式发展,构建生态产业“新圈子”
为实现村集体经济向市场化、多元化、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发展,粟博闻组织村两委进行市场调研,积极引入地方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式发展,通过合作入股、协作加工和代种代养等方式,丰富帮扶村产业发展形式,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政府+合作社”代养模式,2021年兴建一个投资约240万元可年出栏4400头的大型“自动化肥猪养殖场”,由龙头公司提供技术、猪苗、饲料,地方政府介入进行监管,村委负责代养,公司再收购的模式,减少了市场风险。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待肉猪饲养项目将有序启动,届时村委集体经济年收入或超100万元,此举将有力且持续地助推仁溪村经济振兴驶入“快车道”。
2021年粟博闻带领村委在生猪养殖场旁搭建100亩红皮小籽花生种植基地,积极推行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将自动化生猪养殖场的粪污发酵为有机肥就地利用于红皮小籽花生种植基,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村委现有年出栏4400头生猪的大型“自动化养殖场”、年出栏约5000羽土鸡养殖场、占地100亩的红皮小籽花生种植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站等特色实体产业,产业管理模式和供销一体销售模式日趋成熟。粟博闻表示,仁溪村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体系、固化管理机制,助推集体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确保“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符其实,不负组织所托。(通讯员 莫晓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