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知名饮料被禁止生产,全面下架?公司回应

南国今报2101

  近日

  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表示收到一份最新的判决书

  中国红牛被禁止生产销售

  判决书显示,2022年10月31日,吉林高院就泰国天丝针对中国红牛旗下的红牛维他命饮料(湖北)有限公司、北京红牛饮料销售有限公司、北京红牛饮料销售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侵害红牛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做出一审判决:三家企业立即停止生产、销售“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立即停止使用含有“红牛”字样的企业名称,同时连带赔偿原告泰国天丝3000万元。

  泰国天丝方面确认了上述信息,并同时表示,除了司法上的侵权认定,目前市场上包括京东、天猫、中石油、中石化、沃尔玛等在内的主流渠道都已经全面下架了侵权商品“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即华彬集团生产的红牛产品。

  据报道,对泰国天丝公司公布判决书一事,华彬集团向媒体表示,吉林案是一审,是未生效判决,不具有既判力和执行力。同前案性质一样,这是泰国天丝滥诉的结果。相关当事人将依法上诉,维护自己的权益。

  有网友感慨称

  原来喝了这么多年的红牛

  居然不是原版?

  其实,从2016年开始

  双方便开始了红牛系列商标纠纷

  其争议的焦点在于

  合作期限是20年还是50年

  “红牛”商标之争已长达7年

  目前中国市场上知名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有两家企业正在生产和销售。

  其中一家为由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代表的“中国红牛”,另一家由泰国天丝集团生产和运营。

  这两家企业产销的“红牛”系列饮料,在包装和名称上,均高度近似,让消费者难以分辨。

  中国红牛公司生产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泰国天丝推出的“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

  率先将红牛饮料带入中国市场的是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及其团队。

  1984年,严彬在泰国创办华彬集团,并于1995年与泰国红牛、泰国天丝在中国合资成立了中国红牛,拥有了红牛商标在中国的经营权。

  按照中国红牛的说法,中泰双方开始合作时,曾签订了一份“50年协议书”。其中第一条规定,只有中国红牛有权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红牛饮料,其他方在获得书面许可或同意前均不得销售。第七条则注明,协议有效期50年。

  严彬对泰国红牛的配方、品牌形象以及外观设计都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并投入上亿元营销,打响红牛品牌知名度。2015年,该品牌饮料销售额则超过230亿元。

  然而,这段中泰商业合作20年后生变。

  2016年10月,泰国天丝向华彬集团的中国红牛发起商标侵权诉讼声称“双方约定的授权经营期限为20年,已到期,华彬红牛需停止使用‘红牛’品牌”。

  华彬集团不服,坚称双方最初协商的经营期限为50年,“注册公司时,受规定限制才将经营期限定为20年”。

  自此,合作双方进入持续多年的商标争夺战,双方打了多场诉讼,涉及范围波及华彬红牛经销商、渠道商、供应商等。

  2019年初,华彬红牛向广东深圳前海法院状告泰国天丝等,请求判定“50年协议”有效。2022年12月29日晚,中国红牛声明称,“该公司收到深圳前海法院判决书,该判决不仅认定了‘中国红牛’自1995年始享有在中国境内独家经营红牛饮料50年的合法性,而且也确认了泰国天丝及任何第三方在中国生产销售红牛饮料行为的非法性。”

  2022年12月30日中午,泰国天丝发表针对“50年协议”的声明,对中国红牛的相关言论进行了反驳。泰国天丝认为,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是“一审判决,尚未生效”,该公司已启动上诉程序,“并将坚决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

  天丝集团的反驳。

  没有真正的赢家

  面对旷日持久的中外“红牛”之争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不利于行业良性竞争和发展

  “作为占据中国功能饮料行业近50%市场份额的龙头企业,中国红牛20多年包装不变,价格不变,配方不变,超前投建基地和广告宣传,直接培育了市场,培育了消费理念,促进了功能饮料行业的稳定和繁荣。”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2016年中外“红牛”纠纷和双方矛盾激化以来,中国红牛年销售额数年便徘徊在200亿,难有上进的表现。

  泰国天丝集团一方面与华彬集团进行诉讼战另一方面也在中国市场进行扩张

  据华彬集团官网,中国红牛公司只生产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强化型)两种易拉罐装产品。

  2019年起,泰国天丝在中国市场先后推出红牛安奈吉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红牛维生素牛磺酸饮料以及红牛维生素能量饮料等产品。

  在泰国天丝发起的一系列诉讼的影响下,中国红牛的销售渠道受到了严格限制。时代财经注意到,目前在天猫、京东等渠道,已经无法找到中国红牛所销售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的身影。

  中泰红牛之争进入第7年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多种红牛产品共存的怪象,导致红牛品牌受损经销商渠道和消费者深受其害

  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市场,不仅有中国红牛、泰国天丝的4款红牛产品,奥地利红牛产品也在上市销售。

  而在双方的纷争里中国能量饮料市场早已风云突变

  东鹏特饮、乐虎等品牌趁势崛起,元气森林等新兴品牌也在蚕食红牛的市场份额。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中国红牛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82.1%降至2021年的53.3%,而东鹏特饮、体质能量和乐虎等市占率持续增长,其中,东鹏特饮从2012年的4.7%增至2021年的16.7%。

  来源 | 南方+、羊城派、新黄河、证券时报、中国网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