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 锤炼“桂林范”政法楷模——桂林市委政法委守正创新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综述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1905

  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 锤炼“桂林范”政法楷模

  ——桂林市委政法委守正创新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综述

  前言

  5月11日,在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表彰大会上,桂林市委政法委荣获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成为全区党委政法委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楷模集体。

  据悉,这是中央政法委首次开展“新时代政法楷模”评选表彰活动,目的是加强党委政法委队伍建设、激励广大政法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本报记者张苑 通讯员曹长青 段彦伊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今年4月,中央政法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示《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名单》,在全国获奖的33个集体中,桂林市委政法委赫然在列,成为广西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集体。

  这是桂林政法战线的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也是桂林政法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以创新法治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而取得的一份优秀“成绩单”。

  近年来,桂林市委政法委牢记领袖嘱托,坚守政法担当,创新法治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全力保驾护航,谱写了新时代桂林政法的新篇章。

  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彰显政治忠诚新担当

  桂林是一座山水之城,也是一座红色之城。20世纪30年代,一支红色军队三次跨过湘桂走廊,在桂北大地留下了他们血战湘江、翻越老山界的英勇身影,其背后诠释出的“湘江战役精神”早已跨越历史的时空,融入桂林的每一寸山水之中,并化作深深的感恩与不竭的动力,指引着桂林前进的方向。

  近日,在全州县才湾村米花山脚下的红军墓前,一场庄严肃穆的“入职仪式”举行。身穿崭新警服的年轻民警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向墓碑深深鞠躬,立下铮铮誓言,正式成为这片红色热土的守护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政法队伍是守护平安、护航发展的最坚实力量。在延续着红色血脉的桂林,“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成为了桂林政法的“魂”。

  近年来,桂林市委政法委依托湘江战役等红色资源,探索“六红”政治教育新模式,创新开展“政法群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培树工程。2021年,12名“政法群英”荣获全国荣誉,“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杰出代表郝宝兰等获评全国“平安之星”。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涌现出获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接见的全国最美基层民警于伍生等全国先进个人82名、先进集体128个。

  为锻造政法队伍的优良作风,桂林市委政法委探索建立了政法队伍建设分析例会制度和全区首个市级政法干警动态数据库,分析队伍形势,精准管理干部。制定全市政治督察和纪律作风督查巡查工作办法,组建全市政法系统纪律作风督查巡查人才库,常态化开展督查巡查,等等。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下,桂林政法队伍纪律作风持续好转,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

  守护山水的“二郞神”,迈出生态建设新步伐

  2023年4月26日,在风景如画的漓江杨堤码头,郑重的法槌声再次响起。桂林政法系统组织了一场有关漓江生态保护地公开庭审活动。案件中的被告人因非法采挖、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并被责令承担生态环境修复的民事责任及惩罚性赔偿5万多元。不仅如此,在庭审当天,被告人通过直播镜头向公众道歉。

  ——这是一场具有教育意义的庭审,也是桂林政法系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最严密法治治理生态环境,推动漓江流域生态保护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秀美的漓江是桂林的“宝贝”,也是世界的“宝贝”。漓江的生态建设与科学保护,兹事体大。习近平总书记对桂林念兹在兹、关心厚爱,2021年4月视察桂林时强调“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成为了新时代的桂林人探索与前进的动力。

  法治的力量是科学保护漓江的“利器”和“重器”。进入新时代以来,一场以法治力量推动漓江科学保护的行动在桂林政法系统持续展开。

  桂林市委政法委积极探索“专职队伍+专项打击+专门网格”生态保护新模式,最大限度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全国率先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分局(大队、中队),创新建立“漓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漓江司法保护大数据联动执法中心”,“治山、治水、治城”的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

  同时,桂林市委政法委牵头制定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取证和执法指引,统一执法理念,统筹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开展专项打击,形成强大震慑;创新“党建+生态”网格,提升监管效力;探索党建引领生态保护的网格化管理新路径,织密山水保护“全域网”、漓江防护“水域网”;探索推广“党建+河长+网格”,在漓江流域设置水上网格357个,配备水域网格员2885名,成立片区网格临时党支部,河长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和片区网格长,形成了“党员干部+沿江村民+平安志愿者”的工作体系,将监管延伸至“最后一米”。2021年,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作为全国唯一江河治理典型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漓江生态保护改革创新经验获中央改革办宣传推广。

  宜居之城的“守护者”,展现法治护航新作为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一千多年前,唐代“诗圣”杜甫这样赞美桂林。

  “桂林要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对桂林寄予厚望。

  从“宜人”之城,到“宜业、宜居、宜乐、宜游”之城,一脉相承的赞美与期许,穿越了千年。

  良好的社会治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宜居之城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创新社会治理,共建平安桂林”这一理念在青山秀水间得到了生动深入的实践发展。

  桂林市委政法委统筹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系列机制,首创“红橙黄蓝”四级风险隐患排查管控“一机制两细则”,探索推广化解重大涉稳问题“四责十二法”,创新安保维稳“8+N”分析研判机制;做细基层治理、做实网格治理,在全区率先完成“一村一辅警”全覆盖,率先健全完善全域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站、点),全市共建成专业调解组织66个、品牌调解室23个,成功打造了“大榕树调解工作室”“邻里说事”等一批特色调解品牌。

  此外,桂林市委政法委还先行先试,牵头组建市级社会治理和应急指挥中心,充分整合综治、应急、生态、政务等数据资源,有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首创网格化管理电子云图、网格员服务图,创新开发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和“12+N”工作体系,有力构建起基层善治的新格局,为宜居桂林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开创民族事务治理新路子

  桂林是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有汉、壮、苗、瑶、侗、回等6个世居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1.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80%。

  山水多娇,民族多彩。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桂林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居的美丽画卷。

  践行民族团结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政法机关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桂林市委政法委的积极统筹推进下,桂林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桂林市委政法委把民族团结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标准,牵头成立了“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设“石榴籽课堂”,推出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20余项便民服务,构建“双网格长”“双向管理”“联席会商”“社会参与”四项管理服务机制,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中心”10名热心公益的少数民族群众担任社区网格长,3名外来维吾尔族群众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多名维吾尔族群众危难时刻见义勇为,2对维吾尔族青年和汉族青年喜结连理并落户桂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佳话。

  2020年8月,1名维吾尔族网格长带领2名维吾尔族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扑救火灾,获评“2020年度桂林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抗击新冠疫情期间,28名少数民族志愿者主动到社区值守,多名维吾尔族群众踊跃捐款捐物。2021年以来,“中心”排查矛盾纠纷45起,成功调处42起。

  完善法治服务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又一“法宝”。近年来,桂林市委政法委创新“族(寨)佬+法律工作者”法治服务模式,构建“双语”网格员、族(寨)佬、村委会(社区)三方调解机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此外,还创建“政法干警+双语网格员”的民族法治宣传队,通过彩调、渔鼓、苗歌、侗戏等本地民俗文化普法,在寓宣于乐中丰富提升传统民族文化的法治内涵。

  传承红色血脉、守护青山绿水、护航宜居环境、力促民族团结……桂林市委政法委不断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心怀“国之大者”,凝心铸魂、淬火砺剑,闯出了一条“桂林范”政法工作新路径。

  把舵定向稳驭舟,接续奋斗立潮头。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如今,在新时代的前进道路上,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要不断增强。在“新时代政法楷模”光环的指引下,桂林市委政法委将再一次肩负起新的使命担当。

  顺应时代,永立潮头。在创新法治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桂林市委政法委依然斗志昂扬,步伐将更加铿锵!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