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崇在与农户交流。(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胡晓诗
在山林奔波,在田野耕作,虽然不是农民,却天天与土地庄稼打交道——这就是雁山区大埠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开崇最主要的工作。
初见刘开崇,他身穿一件醒目的红马甲,上面写有“乡村科技特派员”字样。作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乡村科技特派员的任务就是要用各种形式,把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户,助农增收。2022年,刘开崇为5905亩基地提供服务,为210人次开展科技培训,累计服务签到82天,被自治区评为2022年“优秀”等次的乡村科技特派员。
今年54岁的刘开崇自1990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乡镇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及相关工作,水稻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高位嫁接技术的金槐改劣换优试验等多项农业技术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农技员,要围绕农民增产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和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培训等,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为了让农业科技真正落地,他几乎走遍了大埠乡所有的村子,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面对面接触,把技术讲给农民听、示范给农民看,和他们做朋友。“农技员还要不断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才能适应工作要求。”他说道。
大埠乡李汕平村有30多年的萝卜种植历史,如今全村有200多户种植萝卜,面积上千亩。萝卜看似普通,在种植上也有讲究。“当前萝卜种植产业逐渐向规划化、机械化的产业模式发展,提升萝卜的种植效益,需要重点做好种子的处理、萝卜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筛选,对于提升萝卜种植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刘开崇说,为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实践,提升农民收益,他在2020年引进了26个区内外的萝卜品种开展筛选试验,测试了不同品种在当地生态条件下的农艺和商品性状指标。通过精耕细作的试验,最终有4个品种的萝卜脱颖而出,适宜在当地栽培。它们性能较为均衡,不存在显著短板,在大规模种植推广乃至田间管理中稳定性较高,又具备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对种植户十分“友好”。
其实,萝卜优良品种的引进与筛选只是刘开崇主持的课题项目“桂林市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提升与示范”其中一个内容,他在项目中主要承担技术培训的工作。通过该项目,刘开崇与团队不仅帮助大埠乡黎家村和李汕平村建起了2个科技服务点,完善了科技服务设施设备,还筛选出了20个适合雁山区当地推广的特色农业新品种,其中甜瓜品种6个、萝卜品种4个、番茄品种8个、柑橘品种1个、金槐品种1个。同时为两村的柑橘、金槐、甜瓜和萝卜等种植基地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电路设施安装、优良品种引进与示范等服务。两村产业基地得以优化提升,黎家村产业覆盖率达到95.8%,李汕平村产业覆盖率达到93.81%。
长期扎根农村基层,不仅让刘开崇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做出了一番成绩,还让他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工作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普查工作中,他准确把握大埠乡需要普查的对象和内容,抽取的普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并做到不遗漏、不错登,按时按质完成了大埠乡种植户、养殖户的普查任务,被自治区农业厅评为广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农业源普查先进个人。
今年,刘开崇荣获“桂林市五一劳动奖章”。他说,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使大埠乡的农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