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动态

“非遗”新吃:油茶灌汤包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2164

  

新鲜出炉的油茶灌汤包,薄薄的外皮透着微微的绿色,十分诱人。

  

制作油茶灌汤包的馅料,分别是配制好的猪肉馅儿和“油茶冻”。

  

将一个个面团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面皮。

  

加入满满的肉馅和“油茶冻”之后开始包灌汤包。

  

将包好的油茶灌汤包装在小碗里,等待上锅蒸。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黎晓蝶 石巧 文/摄

  灌汤包相信不少人都吃过,那么油茶灌汤包是否有人吃过呢?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就有一种特色的油茶灌汤包,深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日前,记者专门来到恭城一探究竟。

  恭城瑶族自治县史称“茶城”,当地气候温和,茶江两岸崇山峻岭,土肥水美,常年云缠雾绕,很适宜栽种茶树。由于居住环境使然,聪明的瑶族人为了驱疫避瘴,就用茶叶、生姜、大蒜等原料制出一种茶饮,由于制作这种茶时需用油、盐来炒制,故称为油茶。久而久之,瑶族人喝油茶形成了特定的茶礼、茶规、茶俗等,油茶习俗贯穿了当地人一生,如婚嫁、乔迁等。

  杨子莹作为土生土长的恭城人,从小就受油茶文化熏陶,于是也开了一家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油茶餐馆。“油茶家家户户都会打,本地人一日三餐几乎都喝油茶,但是有些外地客人一下很难接受油茶的味道,作为传承人我就想着能不能创新一下。”杨子莹清楚地认识到创新是发展和推广恭城油茶的途径。于是在今年年初,她跟广东的一位厨师一起创新研制出了油茶灌汤包。

  “一杯苦,二杯夹(涩),三杯四杯好油茶。”当地流传的关于油茶风味的谚语,每一杯油茶的风味与其出品顺序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客人能吃到油茶的清香、回甘,又不至于接受不了油茶的涩味,我们制作馅料时用的就是三、四道的油茶。”杨子莹对记者说,为了调整口味,她反复尝试,“灌汤包的馅和汤汁很讲究,我们刚开始没有经验,只能不断地尝试。”如今的油茶灌汤包深受本地和外地食客的喜爱。

  为了做出味道正宗的恭城油茶,店里所有制作油茶的都是当地妇女,她们有着多年的打油茶经验,制作出来的油茶不仅传统,还有着浓浓的家常风味。将铁锅烧热后放入少量的茶油,再将洗干净的茶叶和生姜片倒入锅中,用茶槌反复捶打和按压。待原料炒到略微焦黄的时候加入热水,沸腾后用茶隔滤掉茶渣。如此反复,取三、四道的油茶作为制作油茶灌汤包的核心馅料——油茶冻。制作时,只需要将“油茶冻”从冰箱取出,再将包灌汤包的肉馅剁好、调味,即可等待制作。

  包灌汤包的皮也很有讲究。将发好的面团切成小块,用擀面杖将小面团擀薄,再将其擀成中间厚、四周边缘较薄的面皮备用。制作灌汤包时,将面皮摊开在掌心,用勺子将肉馅挖出放在底部,将多于肉馅的“油茶冻”放在肉馅之上。“在包的时候要一边包一边捏,最重要的是将收口捏紧,以免受热之后汤汁会流出来。”杨子莹介绍道。

  包好之后即可上锅蒸。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水,把包好的灌汤包放在蒸笼上,水烧开之后,再等待8分钟左右,美味的灌汤包就做好了。

  等待美食的时间似乎十分漫长,蒸锅里不停地钻出油茶的香味。新鲜出炉的油茶灌汤包用小碗盛着,蒸好的皮晶莹透亮、吹弹可破,表皮还透着微微的绿色。“吃油茶灌汤包一定要先喝汤,再吃馅。”杨子莹在一旁叮嘱着,记者拿起吸管轻轻用力就将面皮戳破,再一吸,汤汁入嘴,味道清香有回甘,能品尝出油茶的味道,同时还有着肉馅丰富的油脂香。汤汁吸完,再用筷子将油茶灌汤包夹起,品尝里边的肉馅,口感丰富。

  “她家这个灌汤包很有恭城特色,我们每次来都会点,味道也很不错。”专门带着亲友来吃饭的李女士对记者说。看到油茶灌汤包如此受欢迎,杨子莹告诉记者,她还会继续创新有关油茶的其他菜肴,让恭城人的饭桌上既有传统的美味,也有更多新体验。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