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过半,“神兽”归笼指日可待,家长此刻的心情应该夹杂着兴奋和为剩下的一个月继续奋斗的激昂。8月份的天气不免让人煎熬,但家长还要多留意孩子的消费安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因消费纠纷备受煎熬。在上一期的暑期消费提示中,我们聊了为孩子报校外兴趣班和出行游玩时的注意事项,这一期我们来看看在未成年人消费方面,家长应关注哪些方面。
未成年人消费
暑假期间,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娱乐时间,玩玩游戏,与同学、朋友相约玩耍,好不快乐。但如果缺少了家长的看管,孩子还是会容易遇到一些状况。
下面的3个案例,就是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消费,引发了后续的维权。
2023年4月,于女士的孩子在小学附近的某文具店购买了298元的盲盒,于女士认为商家存在诱导未成年购买盲盒的行为。
2023年5月,石先生的妹妹以学习为由,多次欺骗家里老人为其网络游戏刷脸充值,累计充值近2400元。家长发现后联系游戏平台协商处理,游戏平台拒绝退款。
2023年6月,吕先生13岁的孩子擅自携带1600元前往某手机店购买手机,吕先生发现后认为孩子是未成年人,手机店不应当向孩子销售手机,要求手机店退货退款。
提醒广大家长:需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权利属于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也有自主消费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这就意味着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且未经监护人同意、追认的大额消费行为,是无效的。这类情况下,家长可以与平台协商、向相关行政部门投诉或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追回相关款项。
未成年人处于价值观正在建立的时期,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往往容易对盲盒商品产生好奇,甚至是沉迷心理。为了规范盲盒市场管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其中明确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八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的,应以显著方式提醒其购买盲盒应依法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只有确认其已取得同意后才可将商品售出。盲盒经营者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孩子多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防止未成年人产生非理性消费和依赖性消费。同时,家长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手机支付密码,尽量避免在游戏、社交软件中使用免密支付方式,以免孩子误点而产生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最后,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在学习、娱乐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时间分配,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还应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频次和时长,避免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或者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电子设备,对眼睛造成伤害。(文:莫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