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史春来)近年来,灌阳县洞井瑶族乡大力推广“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聚焦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更紧密的发展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民以食为天。眼下,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绿色原生态食材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以“食”驱动供需两端联动,激发生态产业链持续发展。8月1日,笔者在该乡椅山村的一处生态养殖场,只见山坡上果林郁郁葱葱,2000多只散养土鸡信步其间,自由寻觅富含营养的草籽、昆虫等食物。
赵须文作为这个生态养殖场的“鸡司令”,聊起了自己的“致富经”。一方面,他依托生态养殖场清幽闲适的环境,吸引周边市民到此游玩,体验农家菜、捡拾鸡蛋等,让大家感受休闲“慢生活”;另一方面,他在散养的基础上,适量补充玉米、谷子、草粉等饲料,让鸡能够更好地生长、提升品质。“我们长年与南宁食品配送有限公司合作,每年向市场销售约1.5万只鸡,年利润达10万元。”他高兴地说道。
产业链衔接配送公司这一环,让赵须文这样的养殖户告别了过去的“单打独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已有石家寨村、野猪殿村、太和村等地的10多家农户从中获益。该公司与农户进行种养合作,从“田间地头”收购原生态食材,通过生鲜配送链送至桂林市区,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
洞井瑶族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黄华表示,该乡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宣传和推广林下散养,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技术,确保农产品始终保持较高品质。
因山而美、因水而秀的洞井瑶族乡,全域水质清澈、空气清新,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孕育的农产品自带天然“绿色”基因,契合当下健康食补理念,为消费者提供从“田间到餐桌”的优质天然食材。
草珊瑚、灵芝、山泉鱼、山地鸡、稻田鸭、野香猪、林下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绿色生态特色种养业在洞井方兴未艾,促进农业产业和生态保护良性循环发展,不断激发乡村产业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既留“颜值”又增“产值”。兴一业,带一片,富一方。下一步,该乡还将进一步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研学游、亲子游、农耕文化体验游等多种休闲农业业态,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