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枝明与侄子一同放羊。 见习记者何月 摄
□见习记者何月 通讯员蒙燕明
2015年,龙胜江底乡城岭村唐枝明被列为贫困户,同年夫妇二人外出打工,先后在桂林、福建务工。2018年,在当地政府扶贫政策的号召和扶持下,夫妻两人回家创业,养起了羊。如今,唐枝明家顺利脱贫,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养羊大户。
从日子穷困到致富带头人,这一段脱贫致富之路,唐枝明夫妇走了一些年头。
夫妻相濡以沫
唐枝明夫妇的家在城岭村大山深处。木制的三层房屋,大门两边贴着红对联,屋外的水泥空地平整干净,边缘围了栏杆。见记者来,唐枝明拿出羊奶来招待,并在空地搭好桌椅接受采访,而他的妻子赵秀娟就站在窗后望着外面腼腆地笑。
1998年,李江村22岁的赵秀娟嫁给唐枝明时,唐枝明的家庭情况算不上好。作为小儿子的唐枝明继承了祖屋,祖屋老旧不曾翻新,他每天就在祖屋前的小块土地里耕作。但赵秀娟知道他独立承担着照顾母亲的责任,是一个孝顺勤劳肯干的男人,她愿意嫁给他。赵秀娟一进门就操持起一个家。唐枝明的母亲身体不好,她尽心照顾婆婆。唐枝明种地,她做好饭菜给他端去;唐枝明养猪,她帮忙打扫猪圈煮猪食。
逢年过节家里割点好肉吃,她给唐枝明的碗里多放肉,转头唐枝明把肉夹给了她。家里种地养猪的那点收获仅够他们自己生活,攒不下什么钱,然而夫妻俩相濡以沫,也能把日子平平稳稳过下去。
这一年,他们的女儿唐建英出生了。
女儿出生后,原本清贫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唐枝明夫妇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外出打工挣钱的念头开始浮现。但母亲病弱、女儿年幼,把这样的重担交给妻子一人承担,唐枝明不忍心。他们选择继续留在家里。
打工归来选择养羊
唐枝明夫妻全身心抚养着女儿。唐建英也十分懂事,自小帮忙干活,并顺利考入大学。她深知自己父母不易,便努力学习,大学期间勤工俭学,申请助学金,减轻家里负担。
母亲故去,女儿读上大学,唐枝明夫妇开始外出打工赚钱。他们先在桂林市区饭店里做服务员,后在亲戚推荐下前往福建做水产工人。
水产生意忙碌,旺季一来,捕捞、分类、装箱、搬运,起早摸黑,两个人忙得像陀螺转。他们休息时间少,偶尔才和读书的女儿用手机联系。到现在,夫妻俩的手都有厚厚一层茧,以及挑拣包装虾蟹时被钳割破后留下的伤痕。从内陆种地农民到海上捕捞工人,唐枝明笑着评价这段工作经历:“海里养鱼跟田里种地一个样,撒种、施肥、收获,说不上多累。”全然不提海上住宿的局促和深夜捕捞装运的辛苦。
2018年,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江底乡政府也出台各项扶贫措施,号召村民创业增收。唐枝明考量他们在外打工的收益与回乡创业的可能性,拿出打工几年挣下的几万块钱,毅然选择回家干养殖。
鸡鸭牛羊猪,养什么好?唐枝明看着家门前的重重山林,最终决定养羊——出栏快、价格稳定、有政府产业奖补、上山放养还省饲料钱。说干就干,唐枝明一次性买了60只本地土羊,建好羊棚,夫妻俩一头扎进养羊事业。然而野路子养羊存在不少问题,唐枝明初期摸不准羊的习性,上山放羊,羊只走丢是常事。到了母羊繁殖时期,唐枝明又不会挑种羊,买回来的种羊年老体弱,导致母羊生下的羊羔体质差。由于缺乏专业的养护知识,这一批羊羔存活率不足30%,唐枝明损失惨重。
养羊业发展红火
吃一堑长一智,唐枝明痛定思痛,先向政府求助。乡政府很快推荐专业的养殖专家来对唐枝明进行指导。挑选种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引进杂交羊改善基因,定期打疫苗,改良羊棚环境和饲料配比。唐枝明夫妇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养殖知识。江底乡畜牧站的技术人员更是定期下乡入户察看唐枝明的养羊情况,给予具体的技术建议。
每个月,唐枝明都会对羊棚消毒4次。赵秀娟则每天打扫羊棚,清理杂草,修补栅栏,把怀孕的母羊隔离在专门的栏里,给小羊羔额外喂奶补充营养。在他们夫妻的共同努力下,小羊羔的成活率从不到30%提高到95%。一年半,是羊的出栏时间,同样的时间土羊每只体重大多在60至70斤,而杂交羊每只可达80至90斤,有效提升了唐枝明的收益。
2021年,唐枝明申请了政府针对贫困人口提供的小额贷款。他贷款5万元,由政府补贴利息,3年后即2024年他仅需向银行偿还本金。拿着贷款,以及每年政府放送给他们的4000元产业奖补,唐枝明扩大了养殖规模。
如今,唐枝明拥有羊只数量超200只,每年净收入可达10万元。放牧帮手、羊棚维护、羊只宰杀与分销,唐枝明作为养羊大户也提供给周围人就业机会,他的侄子便跟着他学习养殖知识。
这些年来,唐枝明夫妇筚路蓝缕、同舟共济,在政府扶贫政策扶持下,顺利“脱下”贫困户身份,成为带领同村群众发展的“领头羊”。现在女儿唐建英已结婚生子,唐枝明夫妇一边踏实经营养羊事业,一边享受与女儿外孙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日子充实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