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家住桂林的刘明纪和钟焰从单位退休,几乎已经走遍全国的他们不再远行。
虽然名为黄沙,但临桂区黄沙瑶族乡林海苍莽,飞流群瀑,凉爽非常,十分适宜居住。因此,黄沙也成了许多老人心中的“清凉乡”。每年7月至9月,刘明纪夫妇都会到黄沙“避暑”,这一习惯保持了33年。
村落是许多人心中最美好的晚年“去处”,黄沙满足了刘明纪夫妇的憧憬。如今,刘明纪已经93岁高龄,不仅见证了黄沙的发展,也和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正在纳凉的刘明纪和钟焰老人高兴地向路过村民打招呼。 (记者刘健/摄)
退休后选择小山村养老“避暑”
早晨五六点钟,天还不大亮,山里面一丁点儿声音都没有,仿佛万物睡着了。这时候,刘明纪和钟焰老人相伴外出锻炼。“一般都是走一两公里的路,在城里很难得这样的清净。”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钟焰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精神饱满。
晨练结束,钟焰开始准备早餐。“小米稀饭、包子或者馒头,还有鸡蛋。”钟焰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现在已是高龄老人,但许多年轻人有的毛病他们都没有。“很多人都有‘三高’,我们每年体检都很健康。”
钟焰把健康的身体归功于环境和食物。“山里的晚上要盖棉被,和城市里空调房不同。还有我们吃的食物都是村里买的,健康。”
谈到小山村“避暑”的事,今年93岁的刘明纪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原先喜欢旅游,国内几乎都走遍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不想走太远了。到退休的时候,就想找个养老的地方。后来听说黄沙有个九滩瀑布,我们就来了黄沙。”
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临桂到黄沙只有少数班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刘明纪第一次来到黄沙。“到了以后第一感觉就是凉快,然后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我们就在滩头村找了一间木屋住了下来。”钟焰回忆,那时候租房的租金是每天十元,每个星期家人买好菜托班车带进黄沙。“早晨起床走动,木板阁楼就咚咚响,这种声音小时候最喜欢。出门以后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从早到晚都感觉神清气爽。”
不过,受条件限制,当时生活中也有诸多不便。
“主要是吃菜和看病。那时候每个星期带一次菜,还是怕坏;看病的话,走路要走半个多小时才能找到村医。”刘明纪说,此后多年,每次进黄沙之前,他们都会重新物色条件更为便利的村子,足迹也遍布了黄沙的每一个村落。
见证山区环境变化
“过去在小路上散步,走一会儿就要脱鞋把沙子抖掉,连黄沙街上都没有水泥路。现在什么都有了,水泥路都修通到村里了。”提到黄沙的变化,刘明纪夫妇和当地村民一样,感到由衷的高兴。让钟焰非常满意的是现在的交通,“不用挤班车了,孩子开车一个半小时就把我们送进来了。”便利的交通还给钟焰带来了许多“邻居”。“很多城里的朋友,听我们说山里面住着很舒服,就相约住进来了。”采访中,恰逢几位阿姨散步回来,一阵寒暄过后,刘明纪夫妇脸上乐开了花。
村民赶牛(记者唐国槟/摄)
“90岁之前我还能跟着跳跳广场舞,现在不跳了。现在下午打打牌,然后去小路上走一走。”刘明纪说,山里的生活比较规律,每天例行公事一般的锻炼,走得累了,就坐在风雨桥上休息一下,傍晚可以去广场上看大家唱歌跳舞。“很惬意,感觉生活不累。我每天晚上可以睡八个小时,中午还能睡两个小时,其他时间精神都很棒。”
现在,每天出门路过村民的菜地,花上两元钱,就能买到最新鲜的蔬菜。“一开始大家都送给我们的,久而久之也不好意思,就和大家说好了买一点。但是村民给我们的分量很足,两块钱的菜可以吃一天。”钟焰说,现在他们不仅可以吃到最新鲜的当季蔬菜,还能在市场买到新鲜的肉类。
随着黄沙的住宿环境逐渐改善,像刘明纪夫妇这样的老人可以不用再选择去村里租房,街上的旅馆成了大家的不错选择。“我现在住这个房子每个月1200块,有卫生间,还能做饭,老板也非常照顾我们。”钟焰说,除此之外,现在就医也方便了不少。“从我住的地方走几分钟就能到卫生院,比我们在城里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近。”
(记者唐国槟/摄)
连续33年避暑,黄沙成为“第二故乡”
从1990年开始,每年的7月至9月,刘明纪夫妇都会到黄沙避暑,至今这一习惯已经保持了33年。三十多年来,他们早已经将自己视为“本地人”。采访中刘明纪的一句感慨颇为动人,他告诉记者:“我们看到人家结婚,又看到他们的孩子出生,然后看到他们的孩子长大、成家。”
今年,刘明纪夫妇相较往年稍晚半个月进的黄沙,他们发现如今黄沙“找房子”比较困难。“很多人早早就来了,我们今年差点都没找到房子。好在我们熟人多,找到了现在这个旅馆。”刘明纪告诉记者,找不到房子,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黄沙,对他来说也非常开心。
“经历了从村民不愿意租房子给我们,到大家积极发展旅游,我不仅见证了一个乡镇的变化,更是见证了村里人精神的变化。现在黄沙变成‘度假区’了。照我看来,很快就不会输给巴马了。”
经过多年相处,刘明纪夫妇已经和村民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他们也将黄沙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到了6月,很多村里的熟人就给我们打电话,问我们还进不进来。还告诉我们里面的天气情况,还是很暖心的。”虽然已经93岁高龄,刘明纪的“如期赴约”颇有几分“身在桃源”的安逸滋味。明年还来不来,或许答案早已经“自明”。
“我们都是八九十岁了,一切都要看身体,要是明年身体情况好,那自然还要来。”采访中,开朗的钟焰老人更是和记者约定明年再次接受采访,“明年你还来,我们要是想起了有趣的事情再讲给你听。”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苏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