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学生的学校
他是孩子们的希望
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师手拿课本坐在教室门口,两名学生一左一右听他讲解,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这是2023年5月18日记者在桂林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深潭教学点拍摄的一张照片。正在辅导学生的赵洪老师,是这所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每天给这里的6名学生上课。
赵洪老师家离学校20多公里。每周星期一,他要早早从家里骑1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到教学点给学生上课。由于离家远,他平时住在学校,星期五晚上才骑车回家。在学校,他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照顾他们吃午饭,双鬓花白的他从早到晚为学生学习生活忙个不停。
这所位于大山深处的教学点,原来有40多名学生,现在变成了只有1名老师6名学生的“袖珍学校”。
有人曾发问,这样的大山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民族学校副校长涂丙旺的回答是:“有必要!”
他说,如果撤销深潭教学点,教学点周边的学生就得到兰田瑶族乡民族学校就读。深潭教学点距兰田瑶族乡民族学校近40公里,虽然公路通达,但都是盘山公路,开车要1个多小时,骑摩托车花费时间更多。很多山里学生父母都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等老人在家带着,这么远距离,不要说是老人家,就是年轻人每天早晚接送一趟都不轻松,甚至说不现实。
采访中,一些家长告诉记者,如果无法就近上学,要到远离家门的学校就读,由于接送麻烦,很多山里适龄小孩往往无法按法定年龄入学,“太远了,去不了,只能等长大点了再说”。如果要让一个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孩到这么远的地方去读书,小孩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又无法每天来回接送,要读书只能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租房本身是一笔开支,陪读无形中又浪费一个劳动力,“如果是妈妈陪读,那这个家庭的收入只能靠爸爸一个人来维持”,这对一个大山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这是很多大山学校就算只有极少数师生也要顽强“撑着”的原因。
在广西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深潭教学点,赵洪老师课后辅导学生功课(2023年5月18日摄)。
把“家”安在教学点
守望这片大山
山里已经出现“90后”教师的身影,人们看到了大山教育的新活力、新希望。一名年轻老师在校园里,带着几名学生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老师挡在最前面“护着”身后的“小鸡”,一只“老鹰”正想办法突围。他们身后,国旗迎风飘扬,远山白雪皑皑。这是2022年2月24日在广西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东良教学点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老师叫石夏月,1988年出生。
石夏月家住广西灵川县兰田瑶族乡兰田村。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广东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乡政府做信息员。2019年,她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教师,并选择了东良教学点。“我喜欢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这是她回大山的理由。石夏月的家到乡政府所在地只有几公里,离这所教学点35公里。踏入东良教学点的第一步,她被乡亲们和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感动了。“当看到乡亲们早早等在通往学校小道上时,我瞬间感到了小小的震撼。”石夏月说,从公路到学校要走一小段山路。看到她下车,早早等在路边的乡亲们赶紧围过来大包小包帮她把行囊往学校搬。
到了学校,孩子们像小主人一样,自豪地介绍校园的每个角落,时不时用好奇和渴望的眼神看着这位新来的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到这一切,我打心底爱上了这里的淳朴纯真、热情善良。”石夏月说,那一刻,她决心把这里的学生教好。
刚开始,石夏月对自己的教学不太自信,生怕自己教不好。每天,她要反复琢磨课程安排,常常备课到深夜,甚至骑着摩托车到30多公里外的学校去听课,向优秀老师请教学习。“虽然很辛苦,但每当想起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我心中总是充实和快乐的。”她说。
学校有一名被告知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上学两年仍然写不全1到10这几个数字,身上被打上“智力有些问题”“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学校”“调皮捣蛋”“不爱干净”等标签。初为人师的石夏月不信这些“标签”,她下决心改变这名学生。很快,她发现这名学生有不少优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鼓励他。比如,他有一双很好看的眼睛,就鼓励他勤洗澡爱干净就更帅气;他喜欢小动物,就夸他很善良有爱心;他喜欢帮助同学,就夸他有担当乐于助人……渐渐地,这名学生喜欢上学了,从每天几乎哭着来学校,到每天积极早到,主动叫老师同学好。
学习上,石夏月不断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反复教。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这名学生从不想学、学不会,到喜欢学,成绩有了大进步。
石夏月到东良教学点时,她儿子才3岁多。小孩常常半夜发烧感冒,身处深山的她只能干着急,无法照顾。为了兼顾学生和孩子,她决定把孩子和母亲接到学校来,把“家”安在教学点,和家人一起守望这片大山的希望。
每天,她专心给学生上课,母亲忙前忙后帮她照管儿子做饭菜料理家务。我到东良教学点采访时,雪封大山,石夏月和母亲粟秋连正围着火炉添柴烧火,一边让学生烤火一边照顾他们吃午饭。屋外,雨雪交加,寒风刺骨;屋里,欢声笑语,暖意融融。对于这份职业,石夏月心中有着满满的获得感和责任感。“每当听到学生叫一声老师好,我心里都特别高兴,特别满足。”她说,她愿把自己所见所学教给大山孩子,帮助他们走向更加美好广阔的世界。
来源丨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