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动态

荔浦:千年古邑 文史粲然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3668

  图①: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荔浦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②:再版于1937年的《新琴弦曲谱》。它由金紫臣编著,荔浦的出版社印刷出版,是广西第一部文场传统唱腔曲牌和曲目书籍。

  记者韦莎妮娜 翻拍

  图③:“山中水,水中山,桂林山水第一湾”荔江湾美景。

  (荔浦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逐水而居,傍江而生,长长的人类史上,水,无愧为生命之源。发源于金秀瑶族自治县,自西南而向东、日夜奔流的荔水,在中途拐了个弯,留下了丰美的水草和鱼虾。后人择地而居,在此建造良田美池,这便是荔浦最初的由来。

  荔浦置县始于汉元鼎六年。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的旧石器时代。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它从未更名。这在地方史上是很少见的。

  大自然似乎很偏爱荔浦。这里有世界溶洞奇观——银子岩、“一洞穿九山,暗河漂十里,妙景绝天下”的亚洲第一洞——丰鱼岩、“山中水、水中山、桂林山水第一湾”——荔江湾、天河瀑布等。与江山一样秀美的,是这里的人文。九百多年历史的鹅翎寺,今尚存摩崖石刻32处、大小佛像数十尊,被视为佛教文化圣地;马岭镇的银龙古宅,乃大名鼎鼎的杨家将后人杨文广的屯兵之地,至今仍保存着古庙、古楼门、古巷、烽火台等古建筑。在清康熙年间休养生息政策下,处于河运枢纽上的荔浦成为了交易重镇,湘、赣、粤客商纷纷前来定居、做买卖,我们从得胜老街上诸多的清代木楼中,可一瞥当年船只络绎不绝、市井人声鼎沸的盛景。

  山水胜景不必说,璀璨人文更须谈。“中国曲艺之乡”“中华诗词之市”,诗词歌赋成就了荔浦,也赋予这座千年古邑独特的城市气质。

  造化灵秀,历史悠久

  2015年,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任建敏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时,被一本康熙年间的荔浦县志吸引住了。《县志》有云:“荔浦置县,肇于汉元鼎六年,因荔水得名。”

  “荔”字的来源解了,“浦”又是何意呢?在《说文》《玉篇·水源枝》和《风土记》中,是这么解释“浦”字的含义的:“浦,濒也”“江海边曰浦”“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

  由是观之,早在汉代,荔水便由西南向东流去,到了荔浦地界内,萦回分流,逐渐形成了一片水草丰美、物产丰饶的土地。这里便是荔浦。荔浦地名的由来还有另一个更有诗意的版本——因荔江边盛长荔草,似蒲而小,蔚然成片,气味芳香,故名荔蒲,后讹为荔浦至今。

  我们为什么要追问荔浦之名的由来?因为自东汉后,荔浦之名就固定了下来,随后沿用了两千余年。这在地方史志上是少见的。所谓“名以正体”,当我们今人称呼“荔浦”的时候,想着几千年前的先人也这么称呼它,千年文化,可溯源、可寻根、可一脉相承,心中的自豪感又增加了许多。

  荔江把绝佳的美景和富饶的自然风物馈赠给了一代代荔浦人。“一洞穿九山,暗河漂十里,妙景绝天下”“山中水、水中山、桂林山水第一湾”,银子岩、丰鱼岩、皇帝岩、鹅翎岩、桂山岩、半仙岩、龙岩,岩洞里绝美的喀斯特地貌,就像是一座座“藏”在桂林山水下瑰丽奇幻的“天然宝库”。如果你被漓江变幻四时、四季之美所折服,它的支流——荔江湾也同样够资格加入“桂林山水朋友圈”。荔江湾是荔江流经青山镇形成的一个半圆形河湾,这一带群山各异,山水如画,有“山中水、水中山、桂林山水第一湾”的美誉。从元朝到民国,许多僧人、尼姑都曾在此修行。“壁画神韵”“天宫岩”“象鼻岩”“水月庵遗址”“永苏里古城”……自然人文景观一个接一个,让人目不暇接。

  山、水、洞、林、花、鸟;雄、险、奇、幽、美、妙。荔浦不仅江山多娇,人文也是相当璀璨。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便有最早的荔浦人在此繁衍生息。在双江镇苏村水岩中,迄今3万年的荔浦人化石遗址在静静讲述着桂林最早先民征服自然的历史。而在荔城镇东南的鹅翎寺,参观者络绎不绝。这个建于唐代的古寺,几经兴衰,香火不断。今尚存摩崖石刻32处、大小佛像数十尊,被视为佛教文化圣地,也是荔浦古八景之一。

  这个暑假,马岭镇的银龙古寨,以“宝藏小众旅游路线”姿态闯入了诸多旅行达人的收藏夹中。银龙古寨是广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寨民居,2005年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相传,这里就曾经是杨家将之后人杨文广的屯兵之地。岁月悠悠,曾经的兵寨也逐渐演变成了村寨。

  海涛是一名旅游博主,从今年开始,他驾着房车带着家人四处游玩。在房车旅行的第72天,海涛和家人来到了银龙古寨,看着依山傍水、群山环抱的小村,山脚碧溪、参天古树,他不禁连连感慨“这个寨子真漂亮!寨子的履祥门是咸丰年间的,还有古庙、古巷、烽火台等等。”最让海涛啧啧惊叹的是古人的建筑设计能力。村里水渠四通八达,十二条巷道、十二个寨门,构成了一个精妙的攻防兼备的体系。

  一方水土有一方精神地标。对于荔浦而言,高耸的文塔,便是这座城市的气质象征。文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高33.4米,塔檐彩绘壁画,上下镶嵌有色琉璃瓦,每层塔角均有彩塑狮子、麒麟,正门柱衬托双龙抢珠图案,八面均有风门,门上端书有塔文,塔身以青砖叠砌,表层以清水勾缝,塔基为天然石矶,构筑工艺精湛。南宋时,这里曾建有魁星楼。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贡生张宪为祀文昌在此建魁星阁,后因雷雨侵袭魁星阁倾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此修文昌塔,共五层,上层为魁星阁,塑有魁星神像。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周望增建两层,是为七层文塔。同时,在长生岭上另建一七层塔,与文塔隔江相峙,合成文笔一对。可惜,因历史原因,两座七层文塔均被损毁。如今的荔浦文塔是1981年后重新整修过的。数百年来,荔江之畔的浓厚崇文之风,仍能由这座文塔窥见一斑。

  曲韵悠扬,一江诗意

  “舆图尽处江山丽,只作当时荔浦看。”

  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地处粤楚交界的荔浦,因区位优势成了通往粤西、交趾的陆上重要通道。天南海北的人们带来了繁华的商贸,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粤楚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碰撞,擦出了绚丽的火花。历朝历代都有大文豪、大诗人、官大夫造访荔浦,并在这里留下了经典的诗行。可以说,诗歌伴随了一代代荔浦人的成长,他们读诗、背诗、写诗,精神世界如同荔江一般充沛丰盈。荔浦也在诗词曲赋的滋养下,拥有了独特的城市气质。

  “荔浦园林瘴雾中,戎州沽酒擘轻红”。八百年前,宋代文学家范成大造访荔浦,在此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而在他之前,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高祖父欧阳僧宝,诗人宋之问、杜牧等都将荔浦写进了诗中:“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路长春欲尽,歌怨酒多酣。白社莲塘北,青袍桂水南。驿行盘鸟道,船宿避龙潭。真得诗人趣,烟霞处处谙”(杜牧《送荔浦蒋明府赴任》)。李商隐在荔浦巡行时,创作出了《赛荔浦县城隍文》《赛曾山苏山神文》《祭长安杨郎中文》三篇文章。清朝著名诗人查慎行寄情于荔浦山水,挥笔写下了“钩栈连云几百盘,漏天南去尚漫漫。一身多累无长策,万里严程似左官。小邑携家须约俸,故人临别劝加餐。舆图尽处江山丽,只作当时荔浦看。”(《送陈秋田赴叙州长宁宰》)、“桂林闻少瘴,荔浦喜通船”(《送同年乔松华赴任永福》)等朗朗上口的诗句。

  据荔浦文化部门统计,目前挖掘、收集到历朝历代吟咏荔浦的诗歌多达3000多首。其中,有600多处石刻是关于诗歌的,仅鹅翎古寺就存有石刻诗词100多首。

  诗成就了荔浦,荔浦也成为了诗。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桂林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诗人刘春,是土生土长的荔浦人。与诗歌相伴的三十多年,他写下了老家歧路村的一草一木、四季三餐,写下了人生的高低起伏。中国最高级别文学刊物《诗刊》还专门以“作品+创作谈”的形式隆重推出过他写荔浦的诗歌。“那些年,稻田是最暖心的风景/土地还没被沙糖橘抢占/青草和树木自由生长/人类与牲畜各安天命,月光澄明……”(《风吹歧路·那些年》)“如果说家是有气味的,那肯定是/团圆的气味——炊烟升起/薄雾笼罩的村子谷香弥漫/大人们陆续从田野上立起腰身……但你永远怀念那些烟火气的日子/那些晚霞中干活归来的亲人/你想对每个孩子解释一句古诗/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风吹歧路·炊烟》)

  文化赓续,再谱新篇。1990年,荔浦市诗词楹联学会(晚霞诗社)宣告成立。经过32年的发展,现有分会32个,会员1500多人。全市文学社团达到260多个,社团成员8000多人。2020年,拥有深厚文学底蕴的荔浦市启动创建中华诗词示范市工作。在3年间,全市参与诗词文化活动人数逾30万人次。新创作诗词超25000首,各级诗社(诗词小组)共出版诗词专集300多期20000多册。创建了一批诗教培训创作基地、诗乡诗艺标志性场所,如城区滨江两岸的“诗词乐园”,《荔浦赋》浮雕诗词文化墙、公园诗词文化长廊等等。

  今年6月底,中华诗词学会经过细致的考察验收,认定荔浦市为“中华诗词之市”。荔浦,实至名归。

  这厢诗书声朗朗、抑扬顿挫,那边的戏曲小调咿呀唱起来。8月14日,荔浦市群众艺术馆来了一群小小传承人。30余名小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为期3日的学习,大到文场的身段、动作、唱词,小到握筷子和碟子的手势。“每一年我们都会举办小学生广西文场表演培训班,为推动戏曲曲艺文化普及和传承培养新生力量。”文化馆的老师说。

  荔浦是广西文场的盛行地。文场传入荔浦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荔浦作为中国南方的商贸重镇,商贾云集,物阜民丰,天南海北的商客文人互相交流,江南一带的说唱艺术在这里大受欢迎。在与桂北方言的不断融合下,一种全新的曲艺表演方式被塑造了出来。这便是广西文场。

  民国3年(1914年)桂林著名文场艺人金紫臣到荔浦任职,不久后便辞官潜心研究、推广文场,使得文场在荔浦大为流行。据《荔浦县志》记载,1935年,由金紫臣编著的广西第一部文场传统唱腔曲牌和曲目《新式琴弦曲谱》出版发行。随后几经翻印,“桂林、柳州等地的文场爱好者争相传抄”。荔浦的大街小巷,缠绵悱恻的琴音绕梁不绝,给这里的山水增添了一丝清丽委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何红玉,正是土生土长的荔浦人。半个多世纪前,一曲《骂玉郎》,将何红玉带进了文场的世界。在此后长达一甲子的艺术生涯中,何红玉贡献了无数文唱经典片段。为系统地梳理文场作品,已经声名鹊起、载誉满身的何红玉离了台前,转向幕后,花了40年时间汇编出了七本文场专著。“文场就是音乐美,像桂林山水那样秀丽委婉,缠绵悱恻。人家说文场音乐,就像仙乐一样。”在谈到自己为何痴迷文场大半生,何红玉感慨地说。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何红玉,仍旧曲不离口,艺不离身,不遗余力地培养着小小传承人。在桂林鑫韵文场艺术团中,她与嫡传弟子陆絮彬口传身授,将文场的种子播种进孩子们的心田。艺术团的成员有60余人,年龄最小的传承人只有3岁,是一位叫秦丰凯的小朋友。“大家都抱着宣传文场、传播桂林文化的目的聚在一起。哪里有文艺志愿活动,大家就到哪里去,目前已经在社区、校园、乡村等地展演了500场。”陆絮彬表示。

  史料记载,荔浦自古以来就有着“趁圩之日,男女歌答”的传统。除了文场外,桂剧、彩调、说书、渔鼓、零零落、莲花落等多种地方表演艺术也在荔浦生根发芽。荔浦也因此获得了“广西文场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的美誉。

  古韵唱出新声来。如今,荔浦对戏曲文化的挖掘、耕耘、传承与再创作的脚步仍未停歇。在荔浦市政府、文化部门及何红玉这样的有心人的助推下,荔浦的曲艺迎来了二次辉煌,佳作频频涌现,受众面甚广,影响力日益扩大。2019年,文场《漓江·1944》代表广西入选参加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百戏(昆山)盛典展演活动。文场《帆过漓江天地红》也作为广西唯一一个入选曲艺节目,进京参加向祖国和人民的汇演,2020年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奖提名;2021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并在《曲艺》杂志融媒进行网上展播。彩调剧《弄巧成拙》2021年参加“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剧展,获桂花节目奖银奖。在今年2月,彩调《十月花》、文场《双下山》还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

  山水有清音,诗文烁古今。如今,古老的二十四码头上,已不见商贾当年来去匆匆的踪影;历史的烽烟早已消散,只有“傍郭潮生荔浦月,虚堂香送桂枝风”。田园牧歌的小确幸是那么弥足珍贵,过往的辉煌在新时代里得以序章。深厚的历史人文,也在这方山水里找到了赓续的新途径。荔浦市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局长曾妍说,这几年,荔浦市重磅推出了山水之旅、乡村之旅、工业之旅、人文之旅、美食之旅五个精品线路,一批文旅精品项目,如荔浦市江畔·悦乐庄(江畔芋苑)康养中心、荔浦市永苏里文化旅游街、桂林荔浦银子岩镜SHOW·生动莲花项目、荔浦市两馆一中心等,也在荔江之畔呼之欲出……

  千年古邑,还看今朝。

  策划先行 文旅融合

  荔浦文化旅游“芋”(誉)满天下

  □曾妍(荔浦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

  荔浦是一座山水秀美、历史悠久、人文深厚的千年古邑。在今年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后,我们抢抓机遇,策划先行,以“神奇荔浦 ‘芋’满天下”为主题宣传口号,打造了山水之旅、乡村之旅、工业之旅、人文之旅、美食之旅五大特色旅游精品。春节黄金旅游假期,我们持续推进“冬游广西”活动,组织辖区内A级景区,推出首道门票挂牌价5折优惠。各酒店、民宿也随之响应,如酒店推出了“舌尖上的荔浦年味”、民宿推出了定制体验游等活动,景区荔江湾持续推出“9.9元优惠抢购活动”等促销活动。在暑假期间,我们还将本土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推出了星空陨石研学夏令营、陶瓷文化体验游、团扇制作技艺研学游等亲子研学旅游产品,等等。

  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今年,我们持续推进A级景区提升改造工程,荔江湾新增缆车、凤凰玻璃观景台、步步同心桥、天门长生洞、彩云天梯、月亮桥等高空网红打卡项目10余项。银子岩提升项目境SHOW·生动莲花演艺剧场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运营,将以营造主题环境+沉浸式游艺的表演方式,呈现几乎没有现场演员表演的情境体验演出舞台,打造荔浦夜游新爆点。荔浦市江畔·悦乐庄(江畔芋苑)康养中心项目则兼具接待、住宿、康复疗养、旅游休闲等功能,未来将是荔浦市的新地标。还在推进中的荔浦市永苏里文化旅游街项目建成后,也将为荔浦的夜经济增添活力与色彩。

  此外,我们还结合农、文、旅,通过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等多种业态,形成了一批带动性强、功能多元、可持续推广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了荔江休闲游憩带,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三月三”期间,荔浦举办了“壮乡三月三,醉美新坪镇”主题活动,山歌对唱、民俗表演等充分展现了壮族文化魅力,现场人流量达1.5万人次,直播平台播放超过40万,通过节日赛事拉动,让乡村旅游再现“烟火气”。

  接下来,我们将借助微信、抖音、美团等多平台,高密度、叠加式推送宣传,线上线下形成对外营销合力。围绕“神奇荔浦 ‘芋’满天下”宣传主题,积极策划一批活动,讲好千年古邑在新时代的故事。

  (记者韦莎妮娜 整理)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