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动态

荔浦:传统手工月饼 守“味”浓浓乡情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2757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周俊远)月饼,是喜迎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之一。近日,在荔浦市东昌镇一家手工作坊内,当地百姓用传统手工工艺做出的月饼正飘香。各种馅料的月饼花样百出,琳琅满目,营造着浓郁的过节氛围。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东昌镇就有了自做月饼过中秋节的习俗。30多年来,制作传统手工月饼成了东昌人过中秋的必选“节目”。每年中秋节临近,是东昌镇月饼手工作坊最忙碌的时候。村民根据各自喜欢的口味,备好馅和材料,纷纷来到手工作坊加工月饼。

  9月16日,在东昌镇的手工作坊里,前来加工制作月饼的群众排起了长队。他们有的在拌馅,有的在给已做成型的月饼刷蛋黄,有的则在包馅……已连续多年带料前来加工月饼的东昌镇东善村村民邓艳玲告诉记者,每年中秋节前夕,她都会拿着各种月饼料到加工厂加工,“吃着自己做的月饼,感觉特别香、特别甜”。

  在不少东昌镇居民的记忆里,以前每到中秋节前,街坊邻里们会聚在一起互相帮忙做月饼。如今,集镇手工作坊开设了10多家,大家为了方便,备好面粉、猪肉、花生、芝麻、冬瓜糖、瓜子仁等,不用添加剂,花上一些加工费到手工作坊加工,就可以吃上香甜放心的月饼。

  一家手工作坊的负责人说,中秋临近这段时间,他家作坊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7点。

  据东昌镇一位周姓老人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落实“分田到户”政策,农村的经济开始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紧接着,村民种的粮食不仅能供全家人吃饱,还有了剩余。物产丰富了,遇到传统的节日,东昌镇的居民便开始尝试制作些好吃的东西。一开始,大家也不会做月饼,中秋都是买月饼吃。尽管那时候家里的粮食多了起来,但花钱买月饼还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于是,东昌镇黄郎村的村民最先尝试自己做起了月饼。

  “其实我们也不太清楚最早做月饼是从哪户人家开始的,估计是人们从制作糍粑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周姓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家里条件没这么好,做月饼基本就是用面粉,很少见得到猪肉的。随着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月饼馅料越来越丰富,从常见的豆蓉,到莲蓉、板栗蓉,再到水果蓉和五仁叉烧等,口味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味。“几十年农村经济的变化,从我们家乡做月饼的馅料上的变化就看得出来。”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