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桂林

昔日人才辈出的古村,如今古树成林、文化底蕴更浓了

桂林晚报2523

  岩背村

  在平乐县的一个村

  这里秀才、进士、官宦辈出

  常有“兄弟同登进士,父子同朝为官”

  这里就是瑞山古村

  也就是如今的岩背村

瑞山古村,走进村口

  一汪清澈的池塘,塘水中波光粼粼

  池塘旁边

  是一片树龄百年的古树林

  有榕树、红枫、香樟等

  顷刻便让人感受到古村的文化底蕴

  以及深厚的文化和岁月沧桑

  古树林南侧

  一座气势不凡的山横亘东西

  山南,山势舒缓

  呈怀抱宽宏之态

  山北,则挺拔陡峭

  呈威严雄峻之势

  山上绿树苍苍,这就是“瑞山”

  循着山势而上,有一个岩洞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

  这个岩洞叫做“读书岩”

  也叫做“先教院”

  以此岩洞为界

  山南是大寨村

  山北便是岩背村

记者走进村中

  只见古树成林

  古香古色的民居面对面排成两排

  仔细一看有“进士老宅”“武魁”等牌匾

  这些留存下来的古物

  向世人述说着村庄古老文明历史

  两村虽名称不同,但相距不过50米

  共200多户800余人

  皆为陶氏人家,古时实则为一村

  当地人有个说法

  “岩背过大寨,总是一天”

  诠释了两村人家不同凡响的兄弟情感

  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瑞山陶氏始祖是陶太尉后裔第二十二孙陶春保。陶春保,字彦良,明朝永乐年间,自笔头村徙居瑞山寨,故号为“瑞山先生”。据说,瑞山之所以称为“瑞山”,只因此山从北面看是一只大瑞狮,北面不远处有两座山,恰似一只绣球和一只小狮,古时的堪舆家认为,此地有“狮子滚绣球”的吉祥象征。于是,这座山从此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瑞山。自迁居瑞山后,这一支陶氏子孙瓜瓞绵绵。据统计,自明朝定居瑞山之后,由原来仅一户人家居住的村落,发展壮大,开枝散叶,先后分支出岩背、大寨、湖洋、夏城、三角脑、鸡冲、大塘堡等自然村,总人口达到3000多人。“瑞山”陶氏人家不仅人丁兴旺,枝繁叶茂,更重要的是才俊辈出,门庭光耀。翻开厚厚的《瑞山陶氏族谱》,在明清两代的数百年光景里,几乎是世世有进士,代代出文武。

  跟着已经退休的屯塘村支部副书记陶信光走进岩背村“武魁”陶成绩的老宅遗址,只见五间三进式一字排开,虽已破败不堪,但宅前仍存留他练习臂力的300余斤练功石。青砖砌成的大门上挂有一块“武魁”牌匾。大门左边青砖上题着“武魁成绩公故居”,依稀透射出当年“武魁”府的凛凛威风和家门的荣耀显赫,令人顿生敬畏之情。据陶信光老人介绍,陶成绩家境并不富裕,身高约2米的他,从小就长得比同龄的孩子高大、结实,力气比一般人大,且特别爱好耍枪舞剑。每天清晨,他都要举起宅前约320斤的大石,绕着坪子走上20圈。然后提起重约200斤的“弯月宝刀”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清光绪二年丙子科武考选拔,他在乡试中获得了第二十三名,朝廷赐“武魁”牌匾。

300余斤的练功石

  据记载,仅从瑞山古村分支出来的大寨、岩背、夏城三个自然村就涌现出郡、邑庠生34名,贡生13名,进士11名,其中,武进士2名,在朝廷和各地为官者多达19人,官职最高至户部郎中、中宪大夫,出现许多父子为官、兄弟同为进士的现象。据说,为让后人能够读书、习字,村里人还划出200亩“义田”,由村里人一同耕种,田里所产出的粮食,用作请教书先生为村里人授课,同时也用作祭祀。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爱好读书的风气延续了下来,不同的是,再也不用支付教书先生的费用,而是由村里有文化的人自发为村里的男女老少教书、习字,形成了良好的村俗。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陶彩忠 苏桂)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