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动态

资源县:“党旗红”引领“生态绿” 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2668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戴顺贵

  山脉逶迤,江河串联;森林茂密,古寨蜿蜒,无论何时走进资源,目之所及皆是如画美景,彰显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好气质。

  生机盎然的美景背后,是资源县用心绘就的生态文明画卷。近日,生态环境部命名全国104个地区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资源县位列其中,是广西仅有的三个县之一。

  资源县地处桂北高寒山区,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是华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定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和底线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当好保护资源山水的“二郎神”,用红色党建赋能绿色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党建引领,构建长效常态保护新格局

  近年来,资源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积极推动党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广大党员在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线争当环保标兵,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力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打造了一个个获得群众点赞的“红色党建品牌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基地。

  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持续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党建“红色动能”。走进资源镇,该镇晓锦、天门、文洞、永兴、同禾等16个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小组组长和村民小组长组建了多支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三级志愿者队伍体系,示范引领村民群众,服务“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行动,切实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转化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引擎”。

  据悉,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常态,资源县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制,明确责任清单,并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党政班子年度考核范畴。成立了公安生态环境保护大队和8个生态环境保护中队,每个村配备一名辅警,专职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形成了从落实责任到强化监督保护的工作闭环,构建起了上下联动、横向联络的党建引领生态治理新格局。2022年以来,共破获生态环境刑事案件10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3人,打掉犯罪团伙5个。

  党员带动,注入长久强劲保护新动能

  资源县地处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脚下,绵绵资江和百里画廊漓江都发源于此,是桂林实施“两个保护”的重要地域之一。近年来,资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两个保护”的重要性,研究出台多项制度和措施,牢牢守住“金不换”生态优势,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

  近年来,资源县坚持环境为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斐然成效。2022年,该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1天,优良率98.9%,同比上升1.4%。该县还以资江流域整治为重点,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制定“一口一策”整改方案并实施,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资江捉口、随滩断面、窑市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符合控制标准Ⅱ类水要求;资源县河流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Ⅱ类以上标准,达标率100%,水质保持稳定。

  “以前资龙公路沿线的违章建筑和违法砂场都很让人头疼,近年来相关部门多次前来处理,还对公路两侧裸露的山体边坡进行了绿化,现在道路两边绿树成荫,颜值爆表。”资龙公路农家乐老板莫芳英感慨道。经过“先锋治理”党建联盟的努力,如今的资龙公路如同一条美丽的玉带,蜿蜒曲折地穿梭于山间,自然风光优势凸显。

  为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县实施党建引领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从资源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检察院等20余个机关事业单位抽调党员业务骨干成立“先锋治理”党建联盟指挥部,组建“丹霞胜地党旗红”生态环境保护党员先锋队,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微信群、公益诉讼线索举报微信群,引导县乡村三级党员、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青年志愿者等力量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河长+”协作机制,设立党员先锋岗,建立24小时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进行实时监测,有力推进县域河道全流域监测。

  今年以来,资源县对资江、浔江及山林出动巡察750余次,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线索183条。

  绿色发展,绘出美丽幸福资源新实景

  “要从严从实落实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依法依规、严格标准、科学作业,守牢安全底线,守护好资源的绿水青山。”10月19日,资源县委书记黄钦带队到新大洲石业、六源来石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时说。

  近年来,资源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贯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全过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同时,因地制宜,抓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开采、修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资源县深入实施河湖水质保护提升、生态修复治理、污染治理、矿山治理等系列工程,对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内18个违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整改,资江流域和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浔江车田段(含五排河漂流段)被列入“广西美丽幸福河湖”名录,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3.01%。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面夯实了绿色发展基础。

  “‘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带来了可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资源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筑强基层堡垒,为谱写新时代壮美广西美丽资源新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资源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华南地区生态屏障,也是广西林业重点县。全县林地面积242万亩,是我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毛竹中心产区之一。近年来,该县围绕“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提质量、拓市场、增效益”总体要求,积极谋划推动林下经济发展,通过前端抓好技术支撑、中间抓好生产组织、后端抓好市场营销等措施,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等新兴产业。

  目前,该县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达83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31万亩、林下养殖面积4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45万亩、林下产品采集加工3万亩,林下经济年产值超11亿元,带动农户48334户,惠及15万多人,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林业发展新举措,为“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提到林下经济,就不得不提资源县的中药材种植。据了解,资源县林下种植品种达1805种,主要分布在高山林地,品种以“三木”药材、金银花、野生百合、青钱柳、毛独活、七叶一枝花、白芨、千层塔为主。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约3万亩,近5年每年出产金银花约300吨,产值约2000万元;野生百合种植面积约800亩,主要种植地有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瓜里乡、河口瑶族乡;毛独活种植面积约2000亩,此外,还有天麻、三七、冰球子等多种药材,种植面积均在百亩以上。

  绝佳的生态环境让资源县成为“天然药库”,借此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打造粤桂协作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修正集团资源医药大健康产业园,成功引进杉源、克芙莱、丽德等生物医药企业22家,其中16家企业已入驻园区,6家企业落地生产,实现医药企业从无到有并初步“成林”的快速突破。

  “前几年我们村里人多地少,种的粮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资源县马家村党总支部书记马刚说,如今村里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种的药材收购商都抢着要,现在村民不仅能吃饱饭,还买了车盖了洋房。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