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康彭静 万佳敏)在荔浦市荔城镇岭松村丘家屯,每星期有上千把团扇半成品送往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经过再加工后销往世界各地。这些半成品来自荔浦独具特色的乡村“微工厂”,这些分布在各村屯的“微工厂”很好地激活了乡村的“她力量”,带动村里的妇女就近就业。
在荔城镇岭松村丘家屯,一户村民房屋前,几名妇女聚在一起,在说笑声中,细绳在扇子竹条上快速地缠绕、扭转、编网……一把团扇半成品一气呵成做好了。虽然团扇制作的流程复杂,但难不倒心灵手巧的她们,对于留守在家的妇女,编织团扇成了她们增收的一门手艺。而带领大家走向“共富路”的是已经63岁、担任过15年岭松村支书的黄素琼。
“我这个加工厂1999年在这里开的,已有24年了。”岭松村丘家屯团扇加工厂负责人黄素琼介绍说。1988年至1999年,黄素琼在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团扇编织经验。黄素琼深知村民们缺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她就想着借用这个手艺,为大家谋一份工作来增加收入。1999年,黄素琼与当时的广恒公司商议,把岭松村作为公司的加工点之一,公司提供订单上的原材料,村里计件合作,按时做好交货。
村里的加工点就设在黄素琼家里。刚开始的时候,村里没有人会编织团扇,黄素琼对每一位愿意来学习的村民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黄素琼表示,这种手艺就是这样,一个是要时间来磨,一个是有耐心。
黄素琼的“微工厂”最繁忙时有40多人,能编织20多种款式的团扇,她的家里一直都是热热闹闹的。“做得多的一个月挣一千八,两千的也有,少的也有几百。她们喜欢在这里一起做,不会打瞌睡,有说有笑的。”黄素琼笑着说。
编织团扇这项手艺活在家门口就能做,既不耽误农忙,也不耽误照顾家庭。把团扇作为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传统工艺,逐渐形成特色产业,同时还培养了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岭松村丘家屯村民叶翠平说:“在家门口靠手艺就能挣钱,方便又不用出门,还可以带孩子可以顾家,蛮好的!”
据了解,广恒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小作坊+农户”模式,在荔浦当地村屯设立多处居家灵活就业点,开展技术人员的传、帮、带结对帮扶活动,培养了制扇工人600多人,其中90%为农村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