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荔浦市双江镇同福村迎来木薯粉条加工“黄金季”,当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家家户户赶制木薯粉条,以供应春节期间市场需求。
日前,走进这个有着50多年木薯粉条加工历史的村庄。从小跟着祖祖辈辈制作木薯粉条的村干部李丽琼说,“年边制作木薯粉条,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几家人合力,今天做这家,明天做那家。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走进同福村一间木薯粉条加工作坊,只见10余名村民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在揉木薯面团、有的沸水煮熟定型的粉条、有的将粉条转运到竹竿上悬挂,现场忙而有序。
手工木薯粉条制作现场。 钟晓红 摄
李丽琼告诉我们,村里的木薯粉除了利用粉碎机打粉外,其余的十几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煮粉前,需要把木薯打成粉状,将木薯粉末用大缸浸泡一晚,这样做出的木薯粉团才好进行勾芡。勾芡俗称调制“生熟浆”。“生熟浆”调制影响着木薯粉条的成败。制作“熟浆”,需要把浸泡过的木薯粉在文火下煮熟,其间不停搅拌,大概40多分钟后木薯粉被煮成糊糊状并透着亮黄色,“熟浆”就制作好了。
将“熟浆”适量放入浸泡的木薯粉,也就是勾芡的环节。经过勾芡、和面后的木薯粉团被放进带筛眼的模具内,一人利用挂钩慢慢摇动模具,一缕缕白色的“丝线”从筛眼中缓缓滑入滚烫的沸水中,经过三五秒时间的沸煮,白色“丝线”变成透明色浮起来。一人迅速用木竿挑起,循着竹帘滑入冷水盆中。一人顺势将冷水盆内的粉条绕成捆,再由一人整齐切断并运转到竹竿上悬挂阴干,这样木薯粉条才制作完成。最后,将制作出的粉条放在竹竿上再晾晒3天左右,待粉条完全干透后,色泽银白透亮的木薯粉条就可以佐餐食用或存储了。
村民在晾晒木薯粉条。 黄炎宝 摄
看着竹竿上一条条粗细均匀、韧性十足的粉条,李丽琼笑着说,“以前读书的学费就靠它。现在生活好了,年货也丰富了,可是正宗的木薯粉条还是大家的心头好。”
同福村木薯粉条制作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每到年边,家家户户赶制木薯粉条,品质上乘的木薯粉条远销外县。正是因为同福村木薯粉软糯弹牙的特性,每到年边有大批的客商前来订货。商贩莫利荣当天收购了1000多斤的木薯粉条。用他的话说,“同福村的木薯粉条烹调时入水即软,久煮不烂不糊,吃起来爽滑耐嚼,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是春节餐桌火锅的佳品。”
色泽银白透亮的木薯粉条。 钟晓红 摄
据了解,一亩地产木薯4000斤左右,可加工粉条大概400斤,按照目前市场价15-18元每斤计算,每亩木薯可增收6000余元。在双江镇,光是同福村就有近百家手工木薯粉条加工作坊,年产木薯粉条近12万斤,产值达180多万元,已成为村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临别时,李丽琼说,“炖上一锅鸡汤,再放入一把泡软的木薯粉,夹起一筷粉条,嗦上一口,劲道十足,满嘴留香。”她回忆着别样的年味,又一次勾起了我们对新一年的憧憬。
暮色降临,同福村村民开始收回竹竿上晾晒的粉条。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带着为亲朋购买的木薯粉条往回赶。同行人附言诗一首:
颂双江木薯粉条
银条洁白锅中出,美味佳肴香满炉。
木薯加工富农户,杂粮孵化变金珠。
通讯员:钟晓红 黄炎宝 蔡宗佑 黄昌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