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洲村一角。(杨堤乡政府供图)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黄桉坪
雨量充沛时节,漓江水像奔腾的长龙,江中朵朵浪花节奏有力地拍打着两岸的堤石,成了浪洲村村民如今幸福生活的欢快写照。
浪洲村东、南、北方向是崇山峻岭,西面是漓江,山水环抱着的一块半月形沙洲即是浪洲村所在地。如若登上山峰俯瞰这块沙地,可见其呈七星伴月和上下鲤鱼的奇特景观。七星伴月指沙洲上棋布的七块小高地和一处天然形成的半月形水塘,上下鲤鱼指整个沙洲和其旁乡巴岛的地形似太极图阴阳鱼。
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阳朔县志》记载,今浪洲村前身为设立于唐代的漓江水路驿站新林驿,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阳朔县内有记载的设立较早的居民点。
相传500多年前,湖南赵氏一家在广东做生意,乘船途经此地,船被暗礁“浪”(当地方言读“lang”,搁浅之意)起,遂弃船上岸定居,名浪舟村。后该村扩建于江边沙洲,遂改名浪洲,并逐渐形成浪洲里、外两村,发展至今成为以赵、周、毛、黄四个大姓为主的近1000人的村落,以汉族居多。
阳朔县杨堤乡浪洲村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核心区内,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精华段。自秦始皇开凿灵渠至民国16年(1927年)修通桂荔公路前,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漓江水路乃是境内最主要的运输途径。秦统一岭南、汉平定南越、唐出征岭南、吴南取南海直至孙中山督师北伐等,均取道漓江且途经阳朔县杨堤乡浪洲村。中原与岭南之间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也以漓江水运为主。
可以说,浪洲村见证了漓江水路两千多年的历史兴衰。
走在浪洲村中,古街、古宅、古井、古碑、古树、古庙、祠堂、石拱桥等众多历史人文遗迹,像一页页发黄的历史卷张,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如今,为响应中央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深入塑造浪洲村文化之“魂”,并达到“存史、资政、育人和促进发展”的目的,杨堤乡党委、政府精心组织筹建了浪洲村史馆。“村史馆”,以“浪韵悠悠洲史远”为主题,通过“山水之韵、古今之痕、人文之情、村屯之美、家国之馨”等五个板块,用陈列的图片、文字、实物等,记录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为村民留住历史、留住乡愁。展馆内陈列了包括生活用品、农耕用具、档案资料等多类物品,其中大多来自村民的家中。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还原了历史记忆,留住了美丽乡愁,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再现浪洲村的故事。这不仅是浪洲村发展的缩影,更是党带领人民群众战胜贫困、奔向小康的见证。村民代表纷纷表示:作为浪洲村的一员,我们会继续齐心协力,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盘活文物古迹,让村史馆的内容更丰富,共同打造大家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