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车厘子大量上市
价格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跳水”
不少爱好者会一口气买上好几斤
不过,好吃也要适量!
近日有网友发帖说
妈妈车厘子吃多进了医院急诊!
据这位网友本人介绍,她妈妈吃了一果盘的车厘子外加一盆蓝莓,后来出现胸闷头晕的症状,家里人送去急诊,检查发现血糖值很高。
虽然网友觉得
车厘子吃进急诊有点好笑
但这可不是第一例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过
一名女子5天吃掉了6斤的车厘子
畅快大吃一通后
竟然出现了中毒的症状!
经过医生诊断
这位女士是车厘子进食过多
引起了铁中毒或氰化物中毒
车厘子有什么优点?
有益于肠道健康
作为一种能带皮吃的水果,车厘子在补充膳食纤维上很有优势,它纤维含量 2.1g/100g,比香蕉 2.0g/100g、火龙果 1.7g/100g 等都多。
车厘子还有比较多果糖和山梨糖醇,这几类物质能通过增加肠道蠕动、提高粪便含水量,调节渗透压等增加排便,防治便秘。
而且,车厘子含水量也不错,约有 84%,吃上一捧(20个,每个净肉按8g计)就能补充约135g水。
富含多种矿物质
车厘子富含多种矿物质,其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高钾、高铁。
每百克车厘子含钾232mg,高于苹果、梨、橙子、柑橘等众多当季水果。同时,车厘子的钠含量很低,仅8mg/100g,能很好平衡膳食中的钠钾比,对身体有益。
车厘子中铁的含量高达3.1mg/100g,在水果里算很优秀的了;虽然主要是二价铁,吸收率低于动物性来源的铁,但含量高,同时车厘子里的维生素C还能促进铁的吸收,也让它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补铁来源。
研究发现,车厘子还富含花青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酚类、褪黑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它们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能帮助身体很好地构筑免疫屏障。
这些人群不要敞开吃
肾功能有问题的人
对正常人来说,肾脏具有排钾功能,如果大量进食车厘子这样的高钾食物,肾脏会自动调节,排除过多的钾。但是对于肾病和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出现问题后,肾脏自动调节障碍,排钾能力明显降低,在这个时候如果又多食了车厘子,就可能引起血钾在短时间内的急剧升高,出现高血钾症。
除了车厘子外,香蕉、橘子、榴莲、葡萄以及蘑菇、坚果等,也都是含钾量较高的食物,肾病患者都不宜过量食用,否则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
糖尿病患者
车厘子吃起来的口感不是很甜,升糖指数也不高,但它毕竟是水果,也还是有糖分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吃水果,一定要控制好量。
糖尿病患者吃任何水果都最好按颗计算,比如吃葡萄吃三四颗即可,既满足口腹之欲,也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血糖波动。
肥胖人士
可能很多“大户人家”买车厘子都是一箱一箱地买,买了之后又怕放坏了,每天会吃很多。
车厘子中12%都是糖,没有节制地吃也还是会长胖。
考虑到实际吃进去的部分是去核去皮的,稍微多吃一点问题不大,但也不要超过一斤。
糖尿病患者吃水果
最好按颗计算
也许有人疑惑,车厘子的甜度并不高,为什么一盆就让人血糖飙升,甚至出现胸闷头晕的症状?浙江某医院内分泌科吴天凤主任医师推测,这位网友的妈妈很可能有糖尿病,平时血糖就控制得不太好,或是有糖尿病但不自知。
“车厘子吃起来的口感不是很甜,但再怎么不甜的水果,也还是有糖分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吃水果,一定要控制好量。”吴主任说,她建议糖尿病患者吃水果最好按颗计算,比如吃葡萄吃三四颗即可,既满足口腹之欲,也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血糖波动。“水果吃多送来急诊的,我们这里也接过好几例。”吴主任提到了一位让她印象深刻的患者,是位70岁不到的大伯。当时适逢橘子上市,大伯很爱吃橘子,又老是觉得口干。后来只要一感到渴了,就吃个橘子缓解。吃的时候一时很爽口,吃完后感觉更渴,然后就越吃越多……
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吃了20多个。渐渐地,大伯开始迷糊,感到天旋地转。后来突然昏过去了,家里人赶紧送他到浙江某医院急诊,检查发现是高渗性昏迷。吴主任介绍,高渗性昏迷,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后来询问得知,大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有基础性疾病的人
吃水果要格外注意
“不只是糖尿病,有基础疾病的人,在吃水果的时候,要多注意了!”医生提醒,除了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在血糖较高时出现,还有些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也会因为水果吃多了,导致高钾血症。
“水果代餐”不可取
一天摄入多少合适?
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应进食最少两份水果,1份的意思就是约100克,大概是一个拳头大小的水果。而在选择水果的时候,尽量选择不同类别颜色的水果食用(不同颜色代表所含养分的差异),这样就可以摄取到不同的养分。不过,水果含有大量的糖分,吃太多也不好。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400克水果。按常见水果,比如苹果、梨、橘子等,普通的个头的每天吃1~2个就可以了。
肠胃虚弱的人,不要空腹吃水果,可以选择在餐后1小时后再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能吃完整的水果就不要榨汁,喝果汁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来源 | 人民网科普、都市快报、中国食品报、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