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发布了2023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我市秀峰区解东社区和象山区力创社区上榜。这是老龄健康领域中的“国家级”荣誉。
目前桂林一共有9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1年,我市象山区平山街道凯风社区、七星区漓东街道毛塘社区、秀峰区丽君街道丽君社区、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城南社区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2年,我市又有秀峰区甲山街道长海社区、秀峰区甲山街道阳家山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几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了解到各社区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日常出行便利化、养老服务更完善等方面各具特色,为老年居民营造了友好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对基础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
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志愿服务
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始于2021年,旨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对象分为城镇社区、农村社区,每年由专家组围绕居住环境、出行设施、社区服务、社会参与、孝亲敬老氛围、科技助老、管理保障、创新特色八个维度进行实地考评,是老龄健康领域的“国家级”荣誉。
“生活在解东社区相当于住在公园里,东边是滨江路,辖区有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和逍遥楼。清晨在江边走走,随着天气的变化可以看到漓江不一样的风景。晚饭后登上逍遥楼,可以感受夜桂林的另一种魅力……”退休居民王阿姨说她感觉很幸福,近年来社区实施的一些改造项目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更加友好。
解东社区辖区内有常住户1269户,总人口约2800人,其中60—79岁老人741人,80岁以上老人108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有6人。解东社区书记车志龙告诉记者,王阿姨口中社区变得对老年人更友好,尤其体现在基础设施提升上。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解东社区安装了太阳能楼道灯,保障每晚6点半到第二天早上6点半的楼道照明,方便老年人上下楼。在几个路灯管理处无法覆盖的背街小巷,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老年人夜间出行;在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上,支持对老年人住房的楼梯走道扶手、房屋空间布局、地面、厨房设备、如厕洗浴、紧急呼叫设备等进行适老化改造、维修和配备,降低老年人的生活风险。
记者跟随社区工作人员来到一栋老居民楼的3楼平台。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于阿姨已有80多岁了,她的老伴过世前身体有残疾,平日几乎下不了楼,最多就是在家门口的平台晒晒太阳。他出门的时候只靠手扶着墙有些不稳,后来社区专门在楼道安装了扶手,方便他出门的时候扶着走路。一个小细节,却解决了老人的大烦恼。在社区中,很多基础设施的改造都是如此。
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让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满满。每个月的8号解东社区都很热闹,这一天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居民老于总是早上8点就来到社区,先排个号,活动开始后,他先让志愿者帮他理个发,然后把家里需要修理的东西拿来请志愿者帮修好,接着再找医务志愿者帮测血压进行身体检查等,最后再感受一下义务按摩,一身舒坦地回家……解东社区每个月固定开展志愿服务的队伍被社区居民称为“阳光8号”志愿者服务队。由专业发型师组成的义剪团队为老年群众提供理发服务,还有法律咨询、身体健康检查等,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志愿者们还开展上门理发服务。“服务面广、受老年人欢迎程度高。”车志龙说,很多老人都反映这一天让他们的幸福感猛增。这项志愿活动于2017年启动,至今已开展了7年,也成了解东社区的一大工作亮点。
“这里空气不错、安静,就是有点偏僻,早些年社区没通公交车的时候老人出行很不便利,不会骑电动车的,走出去搭车要20多分钟,遇上下雨天出行就更头疼了。后来社区为我们争取开通了社区小巴,205路公交车开到了我们小区,老年人出行便利多了。”住在象山区力创社区的老年居民王爷爷告诉记者。
据力创社区书记胡蓓介绍,辖区有1617户,4419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303人,占29%;65岁以上老人892人占20%;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02人。力创社区辖区内有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小学、多功能活动室、小游园、灯光球场、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菜市场、社区小巴等公共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可辐射周边1000余名老年人。
“平时想要测个血压,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能实现,对老人家来说特别方便。”力创社区居民李阿姨笑着说。社区统筹辖区资源,联合力创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对于独居、空巢、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则推出个性化服务,定期入户随访,并与卫生服务站持续开展合作,为他们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每季度对慢性病老人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开展“健康义诊”“健康大讲堂”“健康咨询”等活动助力老年人身心健康。同时,联合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不定期开展“助力老人·幸福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年人解读医保及特慢病、老年性常见病等知识,为失能老人家属培训照护技能,为老年人培训常见病突发意外的自我诊疗、救护措施,提供压疮治疗护理咨询、居家养老服务咨询等。
出行便利、居住环境安心,医疗健康有保障,我市老年友好型社区在涉老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管理服务举措等方面有突破有创新,让老年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增强是显而易见的。
“软硬兼施”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
下午4点,阳光穿过高大的树丛洒落在地面,七星区漓东街道毛塘社区的一机小区里是一幅温馨的画面:树下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玩扑克牌,在篮球场上,坐轮椅的老人被推着晒太阳,在健身器材设置处,不少老人在锻炼身体,而此时有钢琴声从社区活动中心传出来,原来是社区老年文艺队排练结束后,喜爱弹钢琴的老人在练琴……毛塘社区是桂林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社区之一。
记者与社区书记黄保花在社区边走边看。她告诉记者,社区的场地条件特别好,拥有大的操场、活动室,为老年人锻炼身体、组织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社区有好几支老年文艺队,每天都可以在社区的活动室进行排练。有室内乒乓球台,还有专门的棋牌室供居民们使用……
居民王阿姨和几个相识的邻居刚买菜回来,她们走在路上有说有笑,当问起居住感受时她笑着说:“孩子在附近的小区买了新的商品房,但是我就喜欢住在这,我们这里老人家多,每天下楼就可以和朋友聊天、打油茶。尽管是老小区,但是设有门岗,管理得很好,小区里很安全,住着很安心。”
车志龙从事社区工作已经超过十个年头,在和老人的接触中,他听到最多的声音便是很多老人特别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渴望与人沟通,渴望倾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看望老人时,常常被老人拉着聊上一两个小时。他意识到,社区需要针对少数情况特殊的老人提供更个性化的关爱和服务。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案例。曾经有居民向社区投诉,一名住在一楼的老人喜欢捡垃圾,把楼道口都堆得满满的,而且总有臭味从老人屋里飘出来。社区工作人员在上门走访和老人沟通过程中发现,老人有子女但是和子女的关系特别差,性格古怪但她本人却察觉不出。社区请来心理辅导志愿者多次上门与老人沟通,对其进行疏导,同时志愿者也联系到其家人开展心理疏导。经过开导,老人愿意让志愿者帮她清理杂物,把家里打扫干净。一段时间后,老人不但慢慢自己把家里打理整洁,还主动与子女沟通联络感情,还会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
“因此,在社区的工作中,搭建起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平台也十分重要。”车志龙说,解东社区如今仍然坚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志愿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等活动场所,每逢“三八”妇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让辖区的老人们走到家门享受社区的各种文体公共服务资源。
进一步规划发展老龄事业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桂林全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0.33%,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63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4.82%,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32个百分点。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56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57个百分点,老龄化趋势明显,桂林已经初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关乎全社会的大事,建设一个温馨、温情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已然成为共识。从国家层面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到地方的《桂林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如何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公共环境,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桂林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在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卫生健康、文化教育、社会参与、宜居环境、老龄产业这几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目标。例如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超过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超过65%,各地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等;通过开发多形态、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保险产品,建设覆盖面更全、保障力度更大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兜底养老服务更加健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功能更适配;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便捷、优质,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等供给更为丰富;城乡公共设施适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全、绿色、便利、舒适的老年宜居环境更加优化;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敬老爱老助老观念及义工等志愿行为切实得到强化,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持续优化,老年人充分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老龄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涉老产业和产品不断增加和丰富。
每个人都会老去,对老人友好的城市更有温度和人情味。期待我们身边的老人在这座城市感觉安心、温暖、快乐。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周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