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肉,为剁肉泥做准备。
色泽金黄的蛋扣。
把蛋面糊均匀浇在肉泥块上。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黄勇丹 郑素萍 文/摄
蛋扣,又称酥扣,是灵川县灵田镇的一道特色美食,尤以长岗岭村的蛋扣最为人所称道。3月21日,记者来到长岗岭村,探寻湘桂古道上这道特色佳肴的制作技艺和味道魅力。
长岗岭村是灵田镇上长岗村委的一个自然村,该村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明清时期的长岗岭村,位于“湘桂古商道”盐马古道中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经漓江去往梧州、广州最便捷的通道,当年吸引了大批商贾在此开设商铺。这个曾经商贸繁荣的小村,曾享有“富豪村”“小南京”之美誉。
时下的长岗岭村,新绿铺遍群山,金黄的油菜花开满田野,春光正好。村内留存完好的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雕梁画栋,高大气派。听闻有客自远方来,村民陈贤斌邀来几个乡亲,一起忙碌起来。
今年39岁的陈贤斌虽然年纪不大,却是村里资格最老的蛋扣传承人陈圣旺的得意高徒,是乡亲们公认的制作蛋扣的一把好手。从小就喜欢吃蛋扣的他,在十一二岁的年纪就开始跟老一辈学做这道佳肴。长大成人后,他干起了厨师的行当,技艺越发娴熟、精湛。
在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一栋古民居内,陈贤斌和村里另一个厨艺高手陈圣战并排站在一张长桌前,挥舞双刀开始剁肉。在他们旁边,一个姑嫂已经在忙着生火,洗刷锅碗瓢盆;还有两个姑嫂拿来了新鲜的鸭蛋和面粉等食材。
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长岗岭村自建村以来,一直就有制作蛋扣的习俗,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制作蛋扣的材料并不复杂,一块上好的梅头肉,几个鸡蛋,适量面粉,外加生粉、食盐即可。
肉质细腻的梅头肉剁碎后,放入少许食盐,搅拌均匀。陈贤斌的大手麻利地抓起肉泥团,不断拍打,使其更加粘黏、紧实。接着,他把肉泥均匀地铺在砧板上,整理成长方块状,并用菜刀沿着肉泥块表面细细密密地切上长条纹,俗称“开花刀”。
蛋扣,蛋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陈贤斌把鸭蛋打入大碗,加入适量清水、面粉和少许生粉,充分搅拌均匀,直至鸭蛋和面粉高度融合,呈拉丝的糊状。随后,这些蛋面糊被均匀地浇到肉泥块上。之前在肉泥块上开的花刀,使肉末和蛋面糊更紧密地粘在了一起。
堂屋的正中央,一盆炭火早就把一锅食用油烧热。陈贤斌将涂抹好蛋面糊的肉泥块用刀分割成大小合适的块,放到油锅中煎炸。约莫5-8分钟的工夫,炸至金黄的肉块和蛋面糊早已融为一体,称为酥扣,捞出锅待用。
肉香、蛋香弥漫,引来村里的一个幼童,咿咿呀呀地吵着要吃。陈贤斌切下一块酥扣,幼童接过就咬了一大口,惹得众人开怀大笑。
整块的酥扣被均匀地切成约两指宽的小块,在瓷碗中摆放整齐后,再倒扣于另一个瓷碗中,一碗蛋扣就做好了。白色的瓷碗,色泽金黄的酥扣,映得廊檐下的兰花叶更显翠绿。尝一块,外皮爽脆,里面肉块则又嫩又酥,满口留香。虽然只有盐这一味调料,却依然让人觉得蛋扣味美,回味无穷。
陈贤斌告诉记者,长岗岭村村民把蛋扣这道菜常用于红白喜事的宴席,且这道菜往往是最后上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方便客人们在吃饱后打包,带回家分享给家中老幼。”另外,蛋扣也称“开口笑”,更体现出这道佳肴寓意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共享美味之意。一个古村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就在一碗特色佳肴中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