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利艳拄着拐杖在工作。记者李忠波 摄
石利艳在整理挂着的民族服装。 记者李忠波 摄
一名小朋友在石利艳店里试穿民族服装。记者李忠波 摄
我叫石利艳,1968年出生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宝赠村大山里的侗族家庭。
一岁多时,我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脊柱严重侧弯,右腿一点都使不上劲,走路只能靠蹲着走。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上小学的时候,都是靠父母和同学背我上下学。到了初中一年级,因为接送不便,我不得不辍学在家。
当时,我也曾迷茫过。后来看到张海迪的事迹,深受影响,她坚韧不拔的精神给我带来了巨大鼓舞。尽管她身体残疾和病痛远超于我,但她依然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这使我意识到,与张海迪相比,我所面临的困难并不算什么。
于是我便想要学会做些什么,尽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在一位小学老师的建议下,我开始接触裁缝这一行业,觉得这是适合我的手艺。父亲特意找来一本服装书籍给我学习。
当时,我有一个亲戚报名去学裁缝,缝纫机暂放在我家中。我坐到缝纫机前,发现自己能够操控机器。1981年,那时购买缝纫机需凭票,父亲费尽周折才为我购得了一台缝纫机。
崭新的缝纫机让我兴奋不已,几天几夜都没睡好。通过不断摸索和学习,我逐渐掌握了缝纫技巧。
1983年,因父母工作调动,我们举家搬到县城。通过推荐,我开始为车衣社加工衣服。尽管刚开始时遭到一些质疑,但我的技术最终得到了认可。此后,我也接受周边居民的衣物定制。
1988年,父母带我去江苏省镇江市一家医院做了手术。经过不断练习,我终于依靠拐杖和小椅子合力支撑配合,可以勉强行走了,但每次都不能走太远。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经历了结婚生子、生意兴衰等种种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我有好父母,有好丈夫,我的生活过得很充实,我也始终坚守着对裁缝事业的热爱。
2005年,裁缝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我便到县城的市场开了一家店,在做裁缝的同时,还经营床上用品。丈夫每天早上把我送到店里,晚上又接回来,就像接送孩子上下学一样。
我上厕所不方便,所以水尽量少喝,或者不喝。当时去柳州进货,提前三天就要少吃少喝了,因为去柳州进货是包车去的。一开始,我需要丈夫和我一起才能去进货,后来我一个人也可以去,就是累一点,拄拐杖的手会酸痛几天,左手拿着小椅子会磨出水泡。
我的好友杨丽芬见我行动不便还经常要去进货,便找到我一起商量:要不要一起合伙开一家民族服装店,这样还可以继续做裁缝这一行。就这样,2007年,我和她共同开了一家民族服装店,专门缝制和销售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民族服装。
2009年,我父亲去桂林帮我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解决了我出行难的问题。
刚开始时,生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不少人习惯去市场上或网上买价格便宜的民族服装。而我们手工缝制的民族服装是个细手工活,人工成本较高。但我们凭借精湛的手艺和优质的服务,渐渐赢得了顾客的认可。
随着我们的服装店生意日益好转,店里还请了4名工人帮忙。其中一个女工人和我年龄相仿,也是小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后来也学了裁缝,她现在一个月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我算了算,2023年我们店的总收入有20余万元,扣除人工工资和房租成本,仍有盈利。今年的“三月三”前后,来我们店里定制民族服装的顾客比往年多了很多,我和工人都要加班加点赶工。
现在,我能够驾驶电动三轮车从家中前往服装店上班,而家中的事务则由丈夫帮忙打理。这让我在创业道路上更加充满信心和干劲。
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业经历,激励更多残疾人自立自强,赢得有尊严的生活。我深知,我的成功并非个例,而是众多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缩影。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和服装产品质量,在民族服装领域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