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致诱人的蛋糕甜点到香甜可口的冰淇淋,从被称为“肥宅快乐水”的可乐到现代人“用来续命”的奶茶,现代生活中,糖,成就了美味的甜食。各种“添加糖”正通过商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成功入侵人们的生活。
在健康意识的影响下,“无糖”似乎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无糖饮料的消费者群体逐渐增多。但“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喝这种饮料是不是真的可以既满足口腹之欲又保有健康了呢?
添加糖是什么?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日常生活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
食品配料表中代表添加糖的关键词主要有:白砂糖、红糖、蔗糖、玉米糖浆、食用葡萄糖、果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
图片由AI生成
各类人群均应减少“添加糖”的摄入,但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要科学控制糖的摄入量,管理好该吃多少糖,小心“隐性糖”,减掉“添加糖”,避免“高糖”危害。
添加糖摄入标准是什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倡控制添加糖摄入量,建议健康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多数含糖饮料含糖量在8%-11%左右,虽然含糖量在一定范围内,但由于添加糖的良好口感,使饮用者因为享受喝饮料的畅快感觉,不知不觉会超过每日最高摄入50g添加糖的限量,导致超重肥胖、龋齿等。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建议不喝或少喝。在喝含糖饮料的时候要注意看一下营养成分表的含糖量,评估计算一瓶含糖饮料的含糖量,控制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无糖饮料真无糖吗?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要求,无糖食品的标准是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g或100ml的含糖量不高于0.5g,可声称该产品无或不含糖。所以不见得所有号称无糖的饮料都完全不含糖。只要含糖量低于国标,商家就可以在包装上自称“无糖饮料”。
市面上火爆的无糖“零热量气泡水”等产品,之所以声称“无糖”“零卡”“零热量”,味道却又是甜味的,只是不含葡萄糖、蔗糖等添加糖,而是添加了甜味剂作为“代糖”。
图片由AI生成
0蔗糖≠无糖
现在很多商家喜欢宣称饮品“零蔗糖”或者“零白砂糖”,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因为0蔗糖≠无糖。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配料表就会发现,在饮品宣传上标着“0蔗糖”的部分产品,在配料表中却写着“麦芽糖浆或果葡糖浆”,虽然不是蔗糖,但同样也是添加糖。
以后看到“零蔗糖”或者“零白砂糖”,我们要仔细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查看是否有其他添加糖,别掉进商家的“文字游戏”陷阱。
无糖=健康?
相比于每100mL平均含10克添加糖的含糖饮料,无糖饮料中的代糖热量低,一些糖醇类甜味剂对口腔健康有益处,可以防止牙菌斑和龋齿产生。
虽然代糖热量低,但经常摄入代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目前还有争议。有研究显示,经常食用代糖食品,易扰乱肠道菌群平衡;代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食欲,增加饮食量,导致间接肥胖;大部分无糖饮料也都含有添加剂和食用香精,例如无糖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磷酸,会提高人体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因此,喝无糖饮料要节制,要适量。最好少吃甜食,少喝甜饮料,用白开水代替饮料。喝水,绝对0糖、0卡、又健康!
来源:山东疾控
声明丨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