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前是亲妈
吃饭能气炸
陪玩,陪笑,陪演戏
终于把菜塞进娃嘴里
但下一秒
又让你前功尽弃
喂不进
根本喂不进
不过今天娃很反常
吃一口就大哭喊痛
等我掰开嘴一看——
好家伙,这是中了
“疱疹侠”
(疱疹性咽峡炎)

孩子喉咙长“泡泡”
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季!
“孩子前几天开始发烧,喉咙里也起了‘泡泡’,在医院检查后确诊是疱疹性咽峡炎。”随着天气逐渐转热,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感染了疱疹性咽峡炎。
“我们科室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接诊量较上个月增长了一倍以上。”近日,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邝建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诊感染性疾病,夏季是流行季节,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接触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造成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
揭开他的真面目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
1. 快速推倒一大片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疱疹液及被其污染的手、玩具、床上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2. 挑人下手
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的成人(如产后妈妈)也可感染。
3. 挑时间出动
每年4~7月是高发季节。
4. 中招了,超级痛痛痛痛
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部疱疹、咽痛、流涎、因咽痛影响进食。
疱疹性咽峡炎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引起的并发症较少,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危及生命。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疱疹性咽峡炎跟手足口病
有啥关系?
当前,手足口病也处于高发季节,它和疱疹性咽峡炎是“表兄弟”,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季节,都是一样一样的。
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二者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
手足口病
而不同之处在于,疱疹性咽峡炎就是在嘴巴里长了水泡,而手足口病不只是嘴巴里长水泡,手上、脚上、身上都可能有。
娃不小心中招
家长这样护理
1. 勤测体温
注意患儿体温变化,防止热性惊厥。患儿体温超过39℃时,应服用退烧药,或通过冷湿敷法、温水擦浴法进行降温。
2. 多喝凉水
热水会加剧患儿口腔疼痛,鼓励多喝凉水,可多次少量喝水。
3. 清淡饮食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味道要清淡,温度偏凉一点。
4. 避免外出
患病期间尽量避免外出,暂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5. 密切关注
密切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 高烧持续不退,38.5℃超过3天;
● 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东西、有频繁恶心、呕吐;
● 惊闹不止、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面色苍白(退热后也不缓解);
● 肢体频繁抖动、惊跳,睡眠受到严重影响;头痛、眼球上翻、出冷汗,甚至惊厥发作。
不想被疱疹性咽峡炎盯上
记住四大硬招
1.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2. 勤清洁
定期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做好家里卫生清洁工作。
3. 少出门
该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等密闭公共场所。

4. 常通风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来源:健康广东、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广东疾控、广西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