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无小事
它关乎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让我们来一起了解食品安全知识
把好食品安全关吧!
一、餐桌上的“隐形杀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尽管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却仍然难以避免一些不良的食品安全习俗的普遍存在。这些习惯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对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图片来源:健康中国
你是否曾在用餐时,面对满桌的佳肴,却心生疑虑,不知道这些美食背后隐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危险?如果你的餐桌变成了一个需要勇气和冒险精神才能探索的“冒险岛”,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隐形杀手”的神秘面纱,为我们的餐桌重新找回那份安心和美好。
二、雄黄饮食饮水:
不是“仙丹”是“毒药”
说起雄黄,你可能会想到那些古老的传说,什么“雄黄酒能辟邪”啊,“雄黄能治病”啊。但你知道吗?这雄黄可不是什么“仙丹”,它其实是一味中药,含有剧毒成分——硫化砷!
想象一下,你兴高采烈地往水杯里加了一点点雄黄准备来个“雄黄养生水”、想整点雄黄养生酒、用雄黄做辅助食材等做雄黄养生膳、整点偏方搞个雄黄养生汤,想象一下结果“咕咚咕咚”喝下去或者“嗨吃嗨吃”吃下去,没等到“辟邪”呢,先把自己给“毒”倒了。这画面,是不是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自毁丹田”啊?
所以啊,咱们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不科学的“养生秘诀”给忽悠了。雄黄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雄黄一旦加热,就被氧化成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各类宫斗剧传说的“砒霜”。所以,人们也把雄黄称作是砒霜的“亲戚”。只要摄入0.01~0.05克砒霜就可能中毒, 每公斤体重摄入 0.76~1.95毫克的剂量就会致死。
雄黄只适合在医生的指导下,作为治疗某些疾病的辅助药物来使用。我们需摒弃饮用、食用雄黄养生的习惯,只将其外用驱避蛇虫。千万别自作聪明,把它当成日常饮食的调味品、养生的“万能药”,否则,你的餐桌就可能变成“冒险岛”了!
三、有毒动植物泡酒:
酒中“毒”计要小心
说到泡酒,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养生的好方法。枸杞、红枣、人参,统统泡进酒里,仿佛就能把健康也一并泡进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有些动植物本身就有毒,它们泡出来的酒,还能喝吗?
比如,乌头、曼陀罗这样的植物,它们本身含有剧毒成分,如果不慎将其泡入酒中,那结果可就不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而是“一杯喝去半条命”。这些有毒的动植物,就像是酒中的“毒”计,一不小心就会让你中招。
所以,在泡酒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所用动植物的性质和安全性。别为了追求一时的口感或者效果,就把自己的健康搭进去了。记住,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更不要贪那些有毒的“好酒”!
四、捡食野菌:
大自然的馈赠还是“死亡陷阱”?
每到雨季,山野间就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野菌,它们有的鲜美可口,有的却暗藏杀机。捡食野菌,就像是在玩一场“生死时速”的游戏,一不小心就可能踩进“死亡陷阱”。
图片来源:健康中国
那些五彩斑斓的野菌,看起来诱人极了,但你可得小心了,它们很可能是有毒的。一旦误食,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所以,在捡食野菌之前,一定要学会辨别有毒野菌的简易方法,比如观察颜色、形状、气味等。《点击查看16大野生毒蘑菇识别方法》
当然,如果你不是专业的菌类鉴别师,最好还是别轻易尝试捡食野菌了。毕竟,安全第一嘛!
五、生吃动物性水产品海产品:是美味还是“虫菌狂欢”?
不少地方的居民有生食淡水鱼、海鲜等动物性水产品海产品的习惯。但是,你知道吗?吃生鱼片、生海鲜就像开盲盒,一口下肚,就可能埋下了“虫菌狂欢”的危机!!
生吃的鱼生、海鲜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和消毒,就会携带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一旦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比如食物中毒、肠胃炎、寄生虫感染等。其中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是我国淡水鱼中最常见的一种致病寄生虫,可以引起肝硬化甚至胆管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据说白酒、芥末等调料可以杀死肝吸虫,是真的吗?真相是由于有鱼肉组织保护,调味品和56°的白酒几个小时内都杀不死肝吸虫囊蚴。所以,期望用调料蘸鱼片生吃或边吃边饮酒以期达到预防肝吸虫感染的想法并不科学哦!
正确的食用方法是:
1
尽量选择新鲜、干净的海鲜;
2
在食用前要进行充分的处理和烹饪,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防止病“虫”口入;
3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选择购买经过检测和认证的海鲜产品;
4
生、熟食品的刀、砧板和其他厨具要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这样既能保证口感的美味,又能确保食品的安全。
当然,如果你实在抵挡不住生吃的诱惑,那就得做好“自求多福”的心理准备了。毕竟,健康是自己的,别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冒险哦!
来源: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危监科
声明 | 资料来源网络,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